淘“便宜货”的得与失
不少人对于2011年3月日本特大地震海啸后,国内出现食盐抢购风潮还记忆犹新。当时食盐从每500克1.5元左右炒到最高8元,不少人疯狂抢购,有的人甚至几箱一买。可是仅仅过了一天,食盐的价格就打回了原地。有的人聊以自慰说,怕什么,食盐放个几年也不会坏。可他们没有计算过时间成本,搁置在食盐上资金原本可以使用在其他方面。实际上食盐过后即使有再涨价的可能性,其收益怕也抵不上利息的损失。后来的事实说明这一点,这种消费行为是不可取的。
反思网购“双十一”的人造节日中,有些人消费行为何尝不是如此?买了许多自己不可能用得上,或者几年也用不完的,扫货把家扫成了“杂货铺”。把有限的资金占用了不算,有时还会丢失更多的市场机会。比如同一商品之后又降价,或者性能更全、质量更佳的同类商品出现,除非违背初衷再花钱购买。再者损失了资金的利息收入。
淘“便宜货”也要精于计算。有些人热衷于反季节购买,但我觉得最起码也要计算一下,当你第一次使用该商品前的搁置不用时间段内的成本,是否值得购买?商家是聪明人,折价销售有其考虑,该商品来年可能会落伍,变成“坑子”销不出去才折价的。这时喜欢追逐时尚的人,更要考虑该商品的款式来年是否流行等因素后才能掏钱购买吧!
购钱币寻找最佳投入点
有一个谁都知道的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守株待兔者的时间成本是无限大的,兔子什么时候来不知道,来不来也不知道,他却盲目地在守候,这种行事方式不仅仅会带来时间本身的流失,有时也会在等待时间内造成某种机会的丢失。所以,降低时间成本、获得利益最大化的行事原则就是伺机而动,择时而入。
我平时喜欢购买钱币。最有体会的是,在流通纪念币的投资中,凡是有系列品种发行时,大多场合首枚品种往往是炒作的对象。但也不是一上市就被炒作,好多时候在第二枚发行前后才被炒作,价格扶摇直上的。这个时段才是介入的最佳时间,用不着早早买入“潜伏”,把时间成本的支付降低到最少,就要伺机而动,择时而入。回到热门的股票的话题上,熊了好几年的股市,一旦有了重大事件和重大改革出现,似乎催化剂,一个新契机就会出现。
黄一心
征稿启事
会投资,钱投出去兜一圈回来,能生出更多的钱;懂消费,不当冤大头,花同样的钱收到最大的效果。对于投资与消费的心得,民间智慧多。经验往往是“学费”堆出来的。请各路理财或消费达人,无私将自己在某一专题上的投资或消费经验门槛与大家共享。
来稿请发tangy@wxj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