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椟还珠”的故事,众所周知。我们常用来比喻那些没有眼光,取舍不当,只重外表,不重实质的人。
但是,再仔细研读一下,似乎又从故事中读出了这样的况味:卖珠的商人,为了凸现珍珠的价值,显然他注重了“包装”,最终使珍珠顺利脱手。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楚兄善于营销。但是,君不见,一颗珍珠,竟然“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那就明显有“过度包装”之嫌了。
看来“过度包装”的案例古已有之,到了今天则有过之而无不及。“端午”将至,商家又嗅出商机,于是在粽子上玩起了花样。有消息报道,北京御茶膳房公司某款粽子礼篮售价1888元,武汉香格里拉酒店某款粽子礼盒标价2888元。人们不禁要慨叹,又来了个“天价粽子”。现如今,似乎这样的“天价”老在我们眼前晃悠,“天价别墅”、“天价沙发”,让人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咱不去说了,毕竟没多少人去理会。每年甚嚣尘上屡禁不止的“天价月饼”则生发了许多的议论。“月饼、”“粽子”不过是凡夫俗子的寻常物事,有人非得要在此上头大动干戈大费周章,就很值得玩味一番。
其实,造成今天“天价”商品的背后,有着诸多的原因。其一,追逐利润。商人原本整天想的就是利益的最大化。必要的商品包装,无可厚非,这也正是商品区别于产品的重要标志之一。然则,“过度”的背后是利益的驱使,有那么多的“附加值”,自然令厂家乐此不疲。其二,满足畸形消费心理。很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他们喜欢讲排场、掼派头,商家正是看中了这样的心理,暗送秋波,投其所好。而对于这些特殊的消费群落来说,是甚得吾意,正中下怀。其三,助长奢靡之风。生产的人通常不消费,消费的人通常不购买。光顾“天价”商品的人,往往是基于公关的需要。有求于人,或者为了感情投资,难免就出手阔绰慷慨。经年累月,群起仿之,攀比心,排场风,社会风气终被玷污。
“天价”商品,过度包装,除了这些社会学意义上的弊端之外,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它与我们今天倡导的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相径庭。过度包装,损耗了大量的材质,靡费了社会的财富。
我们的钱袋子,是有点鼓了。联系到国人在国外奢侈品商店门口大排长龙的镜头,被外国人取笑的场景,也不免感慨。我们真该猛醒了。
古代先哲诫曰:戒奢以俭,俭以养德。在迈向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似乎不该忘了民族的基因、血统。欣闻市人大正在抓紧制定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上海市商品包装减量若干规定》,可谓切中时弊。制法、知法、执法,我们每个层面的工作都做扎实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就不会有更多的“天价”了……(相关报道见A15·中国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