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受到追捧
潘凯雄说:“大家都在争着出长篇小说,不管是好的还是一般的,反正是长篇就成为一个重点。”他指出,现在的一些年轻作家,起手就是长篇,中短篇不写,从写作、出版到大家对文体的认识上,这个观念好像约定俗成就成了合理的了,“我们冷静想一想,好像这个合理又没什么太多道理。”作家刘庆邦亦表示,每一个作家无论写短篇还是中篇、长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本无可厚非。目前的问题是形成了对长篇的崇拜,大家一窝蜂都在写长篇,形成了“扬长避短”的风气。
一窝蜂写长篇,并不等于能出更多的好作品,潘凯雄评价说:“有些几十万字的长篇其实就是短篇或者中篇的放大,这种有几十万字的长篇带给我们的阅读享受,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和思考,远不如几千字、万把字的短篇。我们读契诃夫的短篇,那样一种震撼,那样一种感动,恐怕是在读很多长篇时候没有的。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利益驱动写作
世界上有一些公认的文学大师,可能一辈子就是写短篇,中国很多著名作家也都没有写过长篇,为何现在会出现追逐长篇而漠视短篇的现象?潘凯雄认为,文学界、出版界追逐长篇,有观念上的原因,也有经济上的原因。刘庆邦则透露,很多人热衷于写长篇,写电视剧、电影,确实是市场在起作用。“比如写短篇,至少要用一个星期到半个月,现在考核制度是什么样呢?就是千字一百块钱,万字挣一千块钱,比起写电视剧来付出和得到的不成比例。那么很多人就说,我干嘛费神巴力写短篇,我写电视剧、写别的不行吗?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们要真正地忠于我们的艺术,忠实于我们的所感所思,我们要有坚守,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继续地写短篇。”
短篇渐受重视
虽然存在“扬长避短”现象,但已有不少出版社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由人文社和99读书人出版的这套“短经典”丛书着重遴选现当代世界各国文学大师、短篇小说名家及重要新作家的代表性短篇小说集,截至2011年底已出版前两辑13部,第三辑也将陆续推出,将在5年内出版100部左右世界各国的一流短篇小说集。上海九久策划编辑彭伦透露,目前已经确定的已经有50部。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说,现在译林、重庆等出版社都在开始做短篇小说集,但他提出,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评价标准,“拿出几部长篇就是大作家,这个是很荒唐的。”彭伦也透露,过去拿国际短篇小说的版权是比较容易的,但最近他们有几个看中的短篇小说被其他出版社抢走了,说明短篇小说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我们并不怕,这个市场还是需要整个出版行业一起来做的,希望能够通过‘短经典’丛书,带动起读者对短篇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热爱。”
本报记者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