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评论·综合
     
本版列表新闻
4年前,记者在铁路上海站与上水工师傅一起劳动 4年后,他们工作依旧,只是面孔苍老了不少——~~~
4年前,记者在铁路上海站与上水工师傅一起劳动 4年后,他们工作依旧,只是面孔苍老了不少——~~~
4年前,记者在铁路上海站与上水工师傅一起劳动 4年后,他们工作依旧,只是面孔苍老了不少——~~~
4年前,记者在铁路上海站与上水工师傅一起劳动 4年后,他们工作依旧,只是面孔苍老了不少——~~~
4年前,记者在铁路上海站与上水工师傅一起劳动 4年后,他们工作依旧,只是面孔苍老了不少——~~~
4年前,记者在铁路上海站与上水工师傅一起劳动 4年后,他们工作依旧,只是面孔苍老了不少——~~~
4年前,记者在铁路上海站与上水工师傅一起劳动 4年后,他们工作依旧,只是面孔苍老了不少——~~~
     
2012年01月1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4年前,记者在铁路上海站与上水工师傅一起劳动 4年后,他们工作依旧,只是面孔苍老了不少——
不言“苦不苦” 只盼有“接班”
金志刚
  4年前的2008年春运,记者曾到铁路上海站体验当一名上水工(给列车加水的铁路工人)“学徒”;4年后的昨天,已到了2012年春运,记者再次来到这里,发现我的那些师傅已苍老不少,他们依旧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大家谈起自己的工作都感叹:“这苦活累活,以后不知谁来接班!”

  看不见的岗位

  离不开的工作

  上水工是一个旅客看不见的岗位,一年四季没有节假日,春运时期就更忙了,由平时的“大四班”变成了“大三班”——第一天是白班(早上7时30分到晚上7时30分),第二天就是夜班(晚上7时30分到次日早上7时30分),第三天白天可以在家补觉,第四天一早又是白班……但上水工的工作却与每一个旅客密切相关,因为旅客在火车上洗漱、上厕所用的水都需要他们的劳动。

  4年前去体验时,我的师傅是顾银娣,不巧昨天她正好不上白班,工班长周志荣把我安排给另一个师傅殷小根“带教”。一些老师傅已经退休,这个铁路工种面临着在职人员年龄偏大、后续人员青黄不接的尴尬。副工班长田德生是一位两鬓见白发的上海师傅,“说白了,这份工作真的很辛苦,而且比较枯燥,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愿意从事这个。以后我们这些‘老人’退休后,谁来接班呢?”

  夏天60℃高温

  冬天裤腿结冰

  上水工的工作是二三人一组,从第一节车厢开始,一路走一路把皮管子插进列车的注水口,等水加满后,再折回来拔掉皮管子。车进站前,上水工必须提早站在铁轨边等。平时上海站始发列车62列,春运最高峰时增加到90列,但上水工班组还是那些人,每人每个班次至少要沿着列车“快走”20公里。上水工的工作“范围”在两列火车之间狭小的一米石板路,为了安全,不允许跑,怕摔倒在铁轨上出事故;但又必须快,要赶在列车停站的时间内,给全列火车加满水,于是人人练就了“健步如飞”的本领。

  殷师傅总结一年内3个时段最难熬:一个是盛夏,两列火车之间本来就不通风,加上车上空调排出的热气,气温能蹿到60℃;第二个是黄梅天,雨衣不透气,一列火车加满水,就得换一套内衣,因为全给汗水湿透了;再有就是现在这个季节,尤其是夜里,溅出来的水打湿裤腿,回到休息室有时已经结成冰。

  车内人要回家

  车外人在坚守

  4年前,顾银娣师傅讲了一段话:“我们这个工作,说大白话,也是为了养家糊口,没办法。但说我们没有点奉献、牺牲精神,我看也说不过去!”4年后,我问“新师傅”殷小根:“这活苦不苦?”殷师傅大概在心底“笑”,这是“傻记者”才会问出的问题,因为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苦不苦就不提了,这就是工作嘛。”值得高兴的是,与4年前相比,上水工们都说如今工资比以前多了,工作条件也有一些改善,比如吃饭没个准点,有列车进站就得干活,站里面特地给他们添了冰箱和微波炉。

  春运时节,列车满载着乡情和亲情,车窗内的一张张脸都写着回家的表情。上水工班组绝大多数都是外地人,过年和春节却不能回老家。即使是不多的几个上海本地人,也照样享受不到节日。殷师傅说:“早算过了,除夕夜我上夜班,家里18岁的女儿和老婆,要么去女儿外婆家蹭年夜饭,要么在自己家对付一下。作为爸爸和老公,年夜饭也不能陪家里人吃,多少有些过意不去。”

  本报记者  金志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第A04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第A06版:目击
   第A07版:评论·综合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民生·财经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法治视窗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职场方圆
   第A27版:理财·周末看点
   第A28版:股市分析
   第A29版:新民环球
   第A30版:新民环球/健康
   第A31版:新民环球/博览·社会
   第A32版:新民环球/聚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1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2版:家装之窗
   第B13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14版:新智
   第B15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6版:公众服务
   第B17版:生活
   第B18版:E生活/数字世界
   第B19版:E生活/家电生活
   第B20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C01版:新尚
   第C02版:品牌专题
   第C03版:城市玩家
   第C04版:名品风尚
   第C05版:资讯柜台
   第C06版:城市品质
   第C07版:美容扮靓
   第C08版:新尚之旅
   第C09版:男士部落
   第C10版:标志产生
   第C11版:现场摄录
   第C12版:走近大牌
   第C13版:秀场故事
   第C14版:单品主张
   第C15版:新尚画报
   第C16版:新尚展厅
校车标准应在争议中走向更安全
反腐败怎能让法律规则“闲置”
质量失信黑名单如何显威力?
不言“苦不苦” 只盼有“接班”
首届“浦江杯”好新闻奖揭晓
10户家庭获评上海孝亲人家
窃贼节前疯狂割电缆
新民晚报评论·综合A07不言“苦不苦” 只盼有“接班” 2012-01-13 2 2012年01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