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炼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从产品价格市场化逐步过渡到资源要素价格市场化的过程。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是实现金融资源最优配置的一个必要条件。关于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过去几年一直在稳妥有序地推进,今年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又进一步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下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要走完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 以建立公平、公正、充分竞争的约束激励机制为重点,着力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完善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基础利率,报价机制,强化金融市场基础利率体系的建设。同时,将推出大额存单。这个“大额存单”可能先从面对金融机构开始,再面对企业、面对个人,逐步提高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定价的市场化程度。
第二步 探索建立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的框架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根据我国国情,逐步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以数量型为主,向以价格型为主转变。通过调整中央银行政策利率影响市场的基准利率,进而引导和调控各类市场利率。
第三步 在条件基本成熟的时候,择机放开存款利率管制。放开存款利率限制是利率市场化最终的一步。在这一步进行之后,就可以做到由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通过在竞争性市场中自主定价,发现和决定市场的均衡利率,从而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
胡晓炼还提到,通过公平、充分有效的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从金融资源需求方看,资金应该向利用效率高、市场竞争力强、代表未来结构转型升级方向、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配置。企业不能由于大小、性质,受到资源配置上的歧视。要防止一些类似“僵尸”的企业,继续依靠银行输血的方式生存,这样会使得有限的金融资源被无效占用,会大大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如果市场同时存在着“软约束”的借贷者和“硬约束”的借贷者,前者可能因为敢于承担更高的利率水平而挤出后者,从而可能进一步推高利率水平,这样就导致那些真正有需求、财务上有约束的企业反而借不到钱,或者借贷的成本比较高。
胡晓炼表示,金融机构应该根据资金的风险、收益、成本原则,调整信贷资源的配置。金融机构不能再依靠以往那种拼规模的经营方式配置资源,这样既无益于提高资金金融效益,也会积聚风险。如果在金融机构退出方面没有明显的规定和规则,进而出现金融机构大也不能倒、小也不能倒的问题,会造成市场配置资源有效性大大降低,进而使资源优化配置产生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