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执着地相信,再黯淡的生命,都有那么一道缝,能够照进阳光。他们用爱心、耐心和专业方法,为迷途的社区青少年找到“那束光”。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阳光社工”。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社工督导娄晓祯就是其中一位。
从业十年,这个社区青少年心中的“知心姐姐”,帮助超过800名青少年重新起航。看着一个个家庭因孩子的改变重新燃起希望,娄晓祯觉得,自己的收获比付出更多。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自己的人生也变得坚定和豁达。
自幼萌生助人心愿
家庭的动荡,往往是社区青少年走上边缘人生的重要诱因。娄晓祯坦言,自己很容易和他们找到共鸣,因为,她也是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也曾因父母紧张的关系而心神不宁,缺乏安全感。
高考填报志愿,一向热心班级工作的娄晓祯在班主任建议下,填报了青年干部管理学院首届社会工作专业。除了相信这一领域在未来大有可为外,娄晓祯心里藏着另一个朴素的心愿,“希望有一天,我能帮助那些像我一样迷茫、无助的孩子,找到温暖。”
娄晓祯觉得,助人能给她带来莫大的快乐。当然,她爱看的港剧里,社工帅气干练的样子也是吸引她加入社工队伍的原因之一。
化解对象抵触情绪
“真诚,接纳,倾听,理解,不批判。”娄晓祯介绍,这是社工工作最核心的理念。十年前,她作为本市第一批“阳光社工”踏上工作岗位。起初,别说服务对象不清楚他们是谁,街道、居委的工作人员听到“社工”也经常一脸茫然。“你们要管他?”当听说阳光社工要帮助那些在外人眼中几乎已经没有希望的家庭和孩子时,很多人的眼神中流露出不解。
男生小毅(化名)就来自这样一个家庭——父亲吸毒,母亲离家出走。奶奶已经卖光了所有家里值钱的东西,靠微薄的退休金供养孙子。小毅初中时就退学在家,唯一的爱好就是去社区打篮球。娄晓祯第一次见到小毅时,他的脚正好受了伤,在化脓溃烂。看见社工,小毅扭过头去,不愿搭理。娄晓祯四下张望,发现小阁楼虽然空间狭小,但小毅还是用废旧光盘贴在墙上作为装饰,角角落落里,他写着不少脏话宣泄心中不满。但在脏话中夹杂着这样一句,“我以后一定要让奶奶过上好日子”。这让娄晓祯看到了小毅心底的善良和对美的渴望。
虽然小毅仍是不冷不热,娄晓祯“逼”着他治好了脚。为了拉近和小毅的距离,她邀请小毅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参加社区篮球赛,小毅第一次尝到了领奖的滋味。发现小毅家没有煤卫条件,天冷了,娄晓祯请小毅到当时还租借于居民楼的社工站洗热水澡。小毅对娄晓祯渐渐热络起来,开始主动往社工站跑,找娄晓祯聊天,碰见社区里的伙伴,他开始自豪地介绍,“这是我娄姐姐!”
为了帮助小毅走上社会,她推荐小毅参加了“阳光下展翅”社区青少年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学校离她家很远,但她还是像不放心的家长一样,一个星期去学校三四次,看小毅学得是否认真。小毅有了女友,女友妈妈起初对小毅家庭有些看法,不愿意他们交往,娄晓祯去做工作;小毅和女友因为误会差点分手,也是娄晓祯出面“调停”。去年10月,已经成为一名咖啡馆领班的小毅和女友举行了婚礼,娄晓祯被郑重邀请站上证婚人的位置。
十年跑遍56个街道
从不为人所知,到如今社会认同度越来越高,阳光社工队伍在申城走过十年历程。娄晓祯也从初级社工升级为社工督导,除了个案辅导,更主导运作了“守护花季青春期教育项目”等在沪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工作项目。
“社区青少年从小就缺少关爱,你给他一点点的关心,对他来说可能就是全部的依靠。”娄晓祯坦言,社工收入着实不高,就是这样一份朴素的责任感,让她坚持了下来,并乐在其中。她的足迹遍及2个区县56个街道,为需要帮助的孩子雪中送炭。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