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盛顿接触过的不止一位老牌“中国通”说自己可谓阴差阳错成了领先时代潮流的幸运者,坐看“冷门”变“热门”,当年学汉语的资源实难与今日美国年轻人一比。尽管规模仍不比西班牙语、法语等“传统项目”,但论增长速度,汉语是数一数二的后起之秀。2011年,美国开设汉语课的公立学校超过5000所;学汉语学生人数突破20万人,是5年前的10倍。
不少美国年轻人学中文的动机很实在:今后免不了与中国人打交道,应该未雨绸缪先学学对方的语言和文化。
面对一个与自己不同且还在迅速变化的中国,“中国威胁论”在美国中老年一代中仍有市场。美国知名民调机构盖洛普公司去年6月公布的民调显示,55%美国人认为中国是美国的友好甚至同盟国家。有意思的是,18岁至29岁年轻人群中,认为中国属友好甚至同盟国家的比例蹿升至72%。
产生这种“中国印象”代际差异的原因之一或许是年轻人成长在一个更趋多极化的世界中,中国同学、中国美食、中国制造、“功夫熊猫”以及美国动物园内备受青睐的不会功夫的真熊猫,都显得近在咫尺。
正努力学中文的美国年轻人,今后或许未必成为谈判桌另一端的对手,未必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制订者,甚至未必成为镜头前高谈阔论的“中国通”,但他们能做一两道中国菜、哼一两句中国歌,打开网络对大洋彼岸的中国朋友道一句“别来无恙?”这或许更为重要。 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