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餐到受托管理,上海绿捷快餐公司的经营离不开“吃”字。公司的前身可追溯到解放前的“咸菜粥坊”,后来一点点做大,从饮料和过去的金鸡牌冰砖,到后来的糖果、桶装水。1998年,公司涉足快餐,2000年,由22个自然人入股组建了上海绿捷快餐有限公司。次年总销售额就达到几百万元,2013年更是创下年销售额4.5亿元,堪称全国第一。
绿捷快餐的厉害之处在于:首创各类食堂的受托管理模式:即由公司派出人员,负责采购原料,全程监管现场烧菜以及后续服务。
采购是社会化,公司派人直下四川、河南、山东、福建等地,与供应商面对面,没有中间人,谢绝二传手,确保原材料品质安全,价格合理。如今,“绿捷”已在江苏常熟和浙江湖州建立起2000亩和3000亩的蔬菜基地,就地建造有机肥料加工场,使蔬菜种植朝绿色有机的方向推进。
硬件设施上去了:投资3000多万元,引进美国、德国、瑞典等国际一流的设备,建造3000平方米的中央厨房,近万立方米的大型冷库,机器人炒菜等现代化的食品加工流水线,以及光缆连接的智能化视频食品操作监控机房。
在软件建设上,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对于量大面广的外派人员,绿捷公司有2辆面包车每天外出“飞行检查”。
一位郊区校长出身的快餐同行,在本区接不到单子,只能退出。食品安全谁也不敢怠慢,出了事情校长首当其冲,越来越多的学校不敢“买面子”选食堂了。绿捷公司承接了郊区和市区的260所学校,服务学生25万人之多,15年中如同滚雪球一般飞速发展,受到了国家、市、区相关部门的肯定和推广。
本报记者 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