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被父亲拉入行
刘必胜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憨厚友善。他非常坦率地说,当初选择这份水上运输垃圾的工作,多少有点无奈,因为父亲是个运垃圾驳船的水手。上世纪80年代初,父亲见这行当后继乏人,就硬生生地把18岁的儿子拉进水上航运队伍。那时运垃圾船不像现在用集装箱,船上货舱全部是敞开式,闻到气味简直要呕出隔夜饭。船上吃饭时,苍蝇四处乱飞,他一口一口咽得艰难。可父亲告诉他,上海垃圾如果没人清运处置,大上海还有面子吗?不要小看这个职业,是在为国际大都市争光呐。
从垃圾驳船上的水手,到驳船船长,到拖轮船长,刘必胜通过努力进取一步步走得踏实。水上运输有风险,搁浅、撞船、冲撞码头的事故常有。为此,他口袋里准备了小本本,每当听到船运避险的经验、江河航运事故或隐患,都一一记录作为警戒。他还专门购买船舶驾驶书籍,出航夜泊时,会一个人躲在船舱里阅读到深夜;家里的墙上,也被他贴满了船用设备的剪贴资料,只要一睁眼就能看到那些图标符号、技术数据,务求精熟。
技术过硬遇险不慌
有一次遇险,让刘必胜至今回忆起来还感到惊心动魄。当时,他驾驶拖轮拖带5艘重载驳船出港,前方要经过蕰藻浜的“三湾头”——即季家桥湾头、江杨南路湾头、上钢五厂湾头,那里河道浅、潮水急,过往船只频繁。突然,他发现季家桥湾头处有一艘载重500吨的个体货船加速前行,已超越了多艘船只,根据目测速度,用不了几分钟就会与自己驾驶的拖轮迎头相撞,情况十分危急。凭着多年的驾驶经验,刘必胜立即收起油门减速转舵,并命令身后拖带的船只赶紧避让。水上的船只,毕竟不如陆地的车辆那么灵活,巨大的惯性容易使船队扭曲互撞,但刘必胜驾船避让很有技巧,先朝前方一拉,然后船队整体靠边,与那艘迎头冲来的个体货船擦肩而过,化险为夷。
当船长的要练就“火眼金睛”,还要船只操控时叫得应。有一次,船队准备从黄浦江返回基地,他发现液压仪表抖动不已,并有异常声音,立即通知机舱人员协查。果然,液压泵已被“咬死”。他立即选择就近抛锚,组织人员对液压泵进行抢修。
成立了劳模工作室
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的刘必胜,是公司响当当的高级技术标兵,如今他成立了劳模工作室,和13名伙伴一起,利用业余时间研究解决垃圾清运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他本人撰写的《船舶驾驶横越与避让》的万言论文,填补了船舶驾驶理论的空白,其中“船舶航行避险能手”章节,已被上海市技师协会收录在《上海技师的高招绝活》中。而他的班组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特约通讯员 史美龙 本报记者 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