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不同季节的饮食
春之选食,宜助其升发。春天,可以选择绿色清淡的蔬菜以及荸荠、雅梨之类的水果。当然,如时在早春,要少吃黄瓜、冬瓜、茄子、绿豆芽等偏寒性食品,多吃些葱、姜、蒜等温性助升发食品,以祛散阴寒病邪。还可多吃些鸡肉、鱼肉、瘦肉、蛋黄、豆浆等,以满足春季人体机能日趋升腾、活跃的需要。
时至仲春,可适当进食大枣、山药之类滋补脾胃之食,少吃过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之物;多吃一些味甘性平,且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品。这时,正值各种既富含营养又有疗疾作用的野菜繁荣茂盛之时,如荠菜、马齿苋、鱼腥草、蕨菜、竹笋、香椿等,也可不失时机地选择进食。
迨至暮春,气温日渐升高,应以清淡饮食为主,除适当进食优质蛋白类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适当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等,以防止体内积热。不宜进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锅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热之品,以防热邪化火,变发疮痈疖肿等疾病。
夏宜“清补”,有清有补。夏季,阳气外张,气候炎热,酷暑难当;是一年中人体代谢最旺盛的季节,也是营养消耗最大的季节。同时,夏季的人普遍睡眠偏少,休息不好,食欲不佳。所以,夏季要注意适当“清补”,包括:蛋白质的补充,要常吃些富含优质蛋白,且又易于消化的食品,如蛋类、鱼类及含脂肪少的肉类、豆制品等;维生素的补充要特别强调,因为丢失得多,故夏季维生素的需求量比平时常高一倍,这可通过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西红杮、西瓜、甜瓜、水蜜桃、李子、杨梅等加以弥补,这些都富含维生素。另外还需多吃些富含B族维生素的谷类食物。
夏季出汗较多,盐分丢失也多,适当补充盐分非常必要。而且,夏季大量饮水会冲淡胃液,所以做菜可适当多放些盐。此外,在调味方面,可用醋、大蒜、生姜、芥末等酸、辛、香作料,以起到杀菌、解毒和增强食欲之功。夏季是炎热的,但在饮食方面,有时“以热抗热”会更好些,比如喝点热茶;因为冷饮只能暂时解暑,不能持久解热、解渴,而喝热茶可刺激毛细血管普遍舒张,体温反而会明显降低;南方农村农民炎夏时烈日下往往不时地借助微量烧酒(高度白酒)以解渴,也是这个道理。此外,还可用热毛巾擦身,洗热水澡,热水洗脚等,都可避免由“热”而突然遇“冷”,毛细血管和毛孔收缩造成的更“热”。
秋令,分阶段择食平补。秋季,暑往凉来,人体阳气开始潜藏,适宜进补,饮食中稍加滋补便能收到祛病延年的功效。只是时段不同,补法不同。初秋要平补:“秋老虎”颇凶,但要适当减少冷饮以及寒凉食物的摄入。俗话说“秋瓜坏肚”,对各种瓜类宜少食,以防损伤脾胃阳气。可适当加入扁豆、豇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湿之品,煮粥食用,以助脾胃运化。
初秋因为气候炎热和湿盛的原因,再加上胃肠功能经过盛夏的消磨,极易导致各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故大量进食各种肉类,会增加脾胃负担。应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且不腻的平补之品,如鱼、瘦肉、禽蛋、豆类以及山药、红枣、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
俗话说“秋藕最补人”,可将糯米灌入藕眼中蒸熟食用。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患者,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作用的莲子、山药、扁豆等。
仲秋要润补:仲秋,人体常反映出“津干液燥”的征象,如口鼻咽喉干燥、皮肤干裂、大便秘结等。根据“燥者润之”和“少辛增酸”的原则,一是适当多吃点能够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蜂蜜、梨、甘蔗、柿子、香蕉、荸荠、橄榄、百合、银耳、萝卜、乌骨鸡、鸭蛋、豆浆、乳品等。二是酸甘化阴,宜稍微进食一些带有酸味的食品,如葡萄、石榴、苹果、芒果、杨桃、柚子、猕猴桃、柠檬、山楂等。其中,银耳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以及磷、铁、镁、钙等,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可经常服食,对治疗和预防秋燥有较好的效果;百合也有养肺阴、滋肺燥、清心安神之功效,是秋令佳品。另外,应少吃辛辣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