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总是很顽固的。到新疆数月之后,丰盛的清餐宴请没少参加,但“身在清餐心在汉”,不敢多动箸,横竖吃不惯。熟人重逢,都说我瘦了,我明白,这在上海养成的饮食习惯是原因所在。
那几天到乌鲁木齐开会。新疆迎宾馆的阿书记在陪我们到华凌建材市场考察后,特地介绍我们到一个叫米拉吉的地方小吃。小车拐到一个并不宽大繁闹的街道,就看到米拉吉的指示牌了。它矗立在路口,简单而又大方,一点也无大牌和张扬之势。到了楼前,也未见它有豪华跋扈之态。它颇为别致,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外墙,花纹凹凸,线条柔和,色彩净爽而亮丽。步入厅堂和包厢,即被里边的装修所打动。浓郁的维族风格,雕梁画栋,图案以纯净的玫瑰花为主,未见任何人物肖像。长长的廊道和包厢四壁,则挂满了西方油画、沙雕等作品,大小适宜,反映的也都是维族风土人情,诸如喀什民居,维族老汉,湖泊舟楫。土陶古玩也陈列在柜架和墙洞内,有一种凝重,在这里展现。我的脚步似乎也沉缓了一些。周身被深厚而醇香的维族文化所包裹,且还有一种开放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是的,这里融入了多元的文化元素,多种文化包括维族文化互相融合,一点没让人有突兀之感。维族文化在这个餐馆里依然扮演着主角,熠熠生辉。后来才知道,这个餐厅的老板,出生在新疆,在上海做生意多年,又出国数年,他学历并不高,却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巧妙地糅和在一起,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餐饮文化,而殿堂的装饰就是一个生动体现。它是精致的,仅一千平方米的面积,装修就花费了三年时间!稍有不如意处,即便人工材料都付出了,老板都推倒重来,从而保证了风格品位的完美展现。虽然这个老板的文化程度不高,我却以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文化人不在于文凭学历,而在于他善于把握精髓,并且创造性地运用它们。
是清餐特色,但上的食物,却很对我口味。在品尝中感受到了饮食文化的神奇和独特。真是经典的美食,做工细致考究,用料也匠心独运。先上一杯红茶,加了蜂蜜和黑加仑,这洋为中用的吃法,馨香甜爽,在那秋燥时节,正合吾意。
金黄色的原始抓饭,让我舍不得落下一粒米粒和肉块;皇帝粥是用五谷杂粮慢火熬煮的,白色的恰玛菇、黑色的木耳片、玲珑的绿豆,熬制成了色彩和营养俱佳的美味食品,令人垂涎;一个叫优布旦的点心,让我好奇,阿书记遂点了每人一份,原来是白玉米粉和白面粉相糅而成,细面一般,加上鲜美的羊肉汤,很是可口;另一个木尼待克,又名曲曲尔,也即上海的馄饨,用苞谷面制成,也堪称美味。架子烤羊肉上来了,平常我几乎不沾筷,这次扯下一大块,香脆鲜嫩,实在好吃,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这种架子肉,是经炕内烤的,味入肉内,鲜美就不一般了,肉也是上乘的。阿书记拈了一点肥膘,两手一涂抹,就渗进了皮肤里,一点也不粘。他说,这就是上乘的好肉了。米拉吉自产放养的牛、羊,那更非同一般了。又喝了鸽子汤、薄皮包子(就像上海小笼包一样),再加上水果之类,肚子很快就容纳不下了,还有很多美味来不及品尝呢!
维族菜肴主要以熬、煮、烤为主。在米拉吉展现得很充分了。
米拉吉是禁酒禁烟的,但到这儿来的,是慕名而来的美食者,更需要这样一种纯粹的环境。
大堂几位维族汉子在尽兴演奏着木卡姆,这都是来自南疆的民间艺人。一个老汉热情地迎上来,与我们合影之后,在抑扬顿挫的音乐声中,跳起舞来,跳得奔放有力,而又抒情,很有男人味。我不禁扬起手臂,踩着节拍,也跟着舞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