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太小了,只是个镇,隶属云南省腾冲县,全国行政地图上找不到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说和顺山清水秀,也不说和顺民风淳朴,单是镇里几座民办的文化馆舍,就足以让人对这乡村小镇肃然起敬。和顺图书馆、滇缅抗战博物馆、茶马古道博物馆……集民资而建,有的已历八九十个春秋,有的不过才建几年。它们是西南各族人民绵长的文化史、艰难的经济发展史、悲壮的中华民族战斗史的见证。我从贵州一路翻山越岭来到云南,被这座小镇感动得不能舍其前行。
和顺是著名的侨乡, 与域外的沟通使得当地的乡绅、贤达深谙知识重要。韩愈说“传来世,莫若书”,书籍在教化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924年当地华侨筹资建起了图书馆, 题名“文化之津”的匾额高高悬挂馆首。当年藏书就有四万多册,在中国农村实为罕见。胡适、于右任均为之题词,至今匾上的墨宝还光鲜照人。和顺图书馆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坡上,楼舍飞檐挑脚,环绕的石栏雕刻精美,苔痕阶绿直下荷花怒放的莲池。馆内依稀当年,阅览室的天花板上垂着电线,下吊盏白炽灯泡。呈斜面的长条桌上有十几份报,木夹子夹着。桌旁是长木椅,可坐八九个人。馆内藏古籍善本、珍本一万多册,有《大藏经》《英武殿丛刊》《四部丛刊》等,珍贵的典籍均来自民间捐献,宝书们至今仍躺在靠墙的小木格里,用细绳拦腰捆扎着。“书舍”简陋得让爱书人看了心疼。
隔几步远的坡上是才建几年的滇缅抗战博物馆。沿街的墙用火山岩石砌成,墙面凸现着 “滇缅抗战博物馆”大小不一的七个字,右上角还刻有英文馆名。红色的蔷薇热烈地开着,藤萝密密地沿墙顶垂下,似祭奠的花束。玻璃展柜里有锈迹斑斑的日本军刀、布满弹孔的钢盔、发报机;有远征军将士和腾冲百姓英勇杀敌的步枪、军用饭盒、美式装备的军需品;有烽火连三月时的家书、染有血迹的战袍……墙上挂着照片,是成群农村的小脚妇女坐在地上敲石头修路的场景,有的背上还驮着幼儿;是赤膊的男人用落后的工具夯土筑路的实况。腾冲曾是滇西缅北抗战的主战场,收复腾冲的战役、在海拔三千多米历史上称之为“云端里的战斗”的松山战役,都是八年抗战中最真切、最惨烈的战斗。这些泛黄的老照片,无言地记录着当年中国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壮烈故事。馆右侧的展室里,陈列着一辆历经战火洗礼的道奇吉普车,很多人在车旁摄影留念。这辆碾过沙场、穿越时空的美国军车,是世界反战同盟的见证。庭院中央立着座现代雕塑:几枚弹头拥着大炮弹壳,壳面下刻红色的“V”,象征胜利,上刻“PEACE”(和平),炮壳顶端矗着十字架,停有两只展翅的和平鸽。今天,全世界人民祈福和平。
出和顺镇驱车约四公里,有座规模不小的墓园,看上去很旧了。导游介绍是腾冲国殇墓园,我们请求停车瞻仰,他说旅程中没有安排。几位老者请他通融一下,竟然不肯,大家只好透过车窗抢拍照片。为纪念中国远征军在腾冲收复战中阵亡的将士,抗战胜利后,辛亥革命元老李根源先生筹建了这座陵园,命名“国殇墓园”。园内埋葬着远征军8618位将士的英魂,还有19名盟军官兵的忠骸。屈原在《国殇》吟道:“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抗战英烈们碧血千秋,后人怎能忘记?后人不该忘记!
在2005年全国十大名镇评选活动中,和顺当之无愧荣列榜首。她是大块的文章,她是该大写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