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金山农村困难人群基本医疗再救助项目,是全市首次尝试利用慈善资金,为农村困难人群的基本医疗费用以商业保险形式实施“再救助”。
今年预计投入475万元
截至去年年底,“再救助”项目理赔人次达到77458人次,涉及到的发票总费用1954.99万元,其中新农合与民政救助合计支付1407.13万元,“再救助”理赔金额322.06万元。去年慈善资金一次性投入的保险金额总计400万元,参考去年的标准,今年预计投入金额为475万元。
金山区慈善基金会相关人士表示,对身患大病重病的农村百姓来说,即便有新农合与民政救助,剩余哪怕只有几千元的自付费用,也有可能成为压垮这个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友好村民政干部介绍,王老伯生病之前,夫妻俩还会去田里帮忙做做小工,赚钱补贴家用。加上农村养老金,日子尚可。可王老伯生病后,妻子就要一门心思照顾他。不仅打工收入没有了,还要支付高昂的医药费。王老伯出院后,也不能再下地劳作了。类似这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案例还有很多。而“再救助”项目就是要为这些农村困难人群解决基本医疗“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一个村160多个村民受惠
来自金山区社会救助事务受理中心的信息显示,“再救助”项目惠及农村困难人群约6000人,去年平均每月的投保人数都在4700人上下。这些困难人群包括三类,一是农村低保户;二是农村特殊救济对象,如重残家庭;三是农村低收入人群,家庭收入低于低保标准的150%。这3类人群的信息每3个月在镇一级的民政救助系统数据库内审核一次,不符合救助标准的会被剔除。
“我们村已经签约的村民有160多人,其中有些是身患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的,还有50多人身患大病重病,其中癌症病人40多个,还有6个尿毒症病人。”亭林镇新巷村民政干部顾为民说,这些受助人中,最令人揪心的莫过于64岁的沈老伯。沈老伯原先在乡运输站当装卸工,身患尿毒症已经有八九年了,患病不久,媳妇儿丢下才两岁的孙子跑回了老家,儿子受刺激患上了精神疾病,长期住在精神病医院。老夫妻俩靠着每月1200多元的农村养老金和低保金,养活孙子。
医药费像一座山。因为没钱,沈老伯做不起血透,只能做腹透。家里的家具都是上一辈的人留下来的,橱门都关不上。屋顶漏了,窗户裂了,也顾不上修。区红十字会给老人送来鸭绒被,沈老伯摸着直掉眼泪,说他从来都没有盖过这么舒服的被子。
去年,沈老伯交给顾为民的医疗费发票总额高达10万元。除去报销的部分,剩余的自付费用对他来说,仍是很大一笔钱。今年三四两个月,“再救助项目”保险公司支付了理赔款4506元。再加上各界好心人的帮助,重压之下的沈老伯一家总算能喘口气。
需要注意的是,像沈老伯、王老伯这样,在区内二、三级医疗机构门急诊的,报销范围内的自付费用在扣除新农合、民政救助待遇后,剩余金额可再获保险公司50%的赔付。而在新农合基层定点医疗机构(所属镇的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的,就能得到保险公司100%赔付,自付费用为“0”,病人自己不用再掏腰包。每一保险年度,门急诊保险金额为5000元/人,住院及门诊大病保险金额为8万元/人。
本报记者 徐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