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6·26”国际禁毒日特别关注:一个自愿戒毒家庭的人生故事~~~
“6·26”国际禁毒日特别关注:一个自愿戒毒家庭的人生故事~~~
“6·26”国际禁毒日特别关注:一个自愿戒毒家庭的人生故事~~~
     
2014年06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6·26”国际禁毒日特别关注:一个自愿戒毒家庭的人生故事
民警塞来100元让他们找到温暖
潘高峰
  本报记者 潘高峰

  今年49岁的阿红,人生大起大伏。作为上海最早一批富起来的人,她幸运过;作为上海最早的一批吸毒者,她也沉沦过。

  戒毒15年,复吸15年,反倒把一心帮她戒毒的丈夫也拖入深渊。最黑暗的日子里,死亡离她只有一步之遥。

  9年前,阿红和丈夫阿伟相约戒毒,至今一口未吸。死都不怕,还有什么能打动他们?“是社会关爱给了我们勇气。”阿红笑得爽朗:“我现在出去走路,腰也能挺起来了。”

  染毒 

  最早万元户想“有花头”

  阿红的家在恒业路上的一个老式居民楼里。昨天,记者随上海市公安局缉毒处的刑警老钱上门探访,她和老公阿伟正忙着做手工艺品。“从城隍庙买的珠珠和玻璃花,串起来做成工艺品,给社工拿去义卖,捐给希望工程。”阿红说,丈夫的手很巧,她只是搭把手。

  桌子上还放着一个成品。“这是发财树,下面的柿子代表心想事成。”阿红说,这是前几天就做好的,准备送给缉毒处民警,感谢他们多年的关心和帮助。

  阿红很瘦,依然看得出当年毒瘾缠身的痕迹;她笑声爽朗、说话坦荡,也流露出“混”过社会的气息。回忆当年的一切,她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但说到动情处,也会激动和叹息。

  “你不要看我们家现在这个样子,以前我也富过。”阿红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就开始做生意,是上海最早的一批万元户。阿红做的是服装生意,经常要南下去广州进货。当时广州火车站对面的一个宾馆,是她梦魇的开始。

  “那时候很多做生意的没事聚在那个宾馆,我也是在那里第一次接触4号(海洛因),不过当时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只听说弄了适意。”阿红告诉记者,那时毒品刚出现,不光老百姓不知道,警察知道的都不多。

  “因为很早就做生意,有了钱,该玩的该吃的都试过了,听说这么新奇的东西当然要试试,而且当时这个东西在圈子里是身份的象征,能搞到,代表‘有花头’。”阿红回忆,一开始都是弄一点卷在烟里,“几根烟一吸,就再也离不开了。”

  破家 

  家当败光连累丈夫染毒瘾

  懵懵懂懂染上毒瘾,清清楚楚看到人生变化。因为吸毒,阿红生意也不做了,整天吸了就是昏昏沉沉睡十几个小时,起来后就想着再来一口。“当时4号特别贵,好的要8000多元一克。几年吸下来,一家一当全部败光了。”

  卖光了家里的东西,借钱借到没有亲戚,阿红只能去找从小青梅竹马的阿伟帮忙。阿伟也是做生意的,手头宽裕,加上从小就喜欢这个比他大几岁的阿姐,可以说对阿红有求必应。不久,两人结了婚。婚后,阿红的疯狂吸毒让阿伟心惊,他决定帮阿红戒毒。

  当时国内还没有系统的戒毒手段和药品,戒毒相当痛苦。没戒几天,看别人一吸,就又走回头路。为了帮阿红戒毒,阿伟先是带阿红去乡下,避开她熟悉的圈子,后来又带她南通、苏州到处跑,一个地方一呆就是七八个月,希望换个环境能让她换换心情,不要老想着吸毒。但每次一回到上海,没过几天,阿红又开始偷偷吸毒。

  为了戒毒,两人争吵过。一次争执后,阿伟想不通,这个东西真的那么好吗?戒掉真的那么难吗?他告诉阿红,“我也吸,然后戒给你看。”

  结果可想而知,从一个人吸到夫妻一起吸,要戒更是难上加难。经常是两人一起约定要戒,结果一个还在熬着,一个已经偷偷吸了,另一个一看,也吸上了。这样反反复复中,两人迎来了女儿小音的诞生。

  疯魔 

  寻求刺激离死只差一点

  吸毒吸得家徒四壁,两人就把女儿交给阿红的父母,仍旧一心扑在毒品上。

  “那时候人是疯的,脑子里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还有个女儿。”阿红说,当时两人都没收入,就盯上父母的那点退休工资。平时从来不打电话,但父亲发工资的那天她从来不会忘记,总会提前打个电话,让父亲给她留一半。

  “吸毒吸到没有人性,吸到众叛亲离,除了父母,所有的亲戚包括两个哥哥都不再来往了。”多年以后,“恢复人性”的阿红想起当年,唏嘘不已。“父亲退休工资不过700块,为了帮我养女儿,他们一直只吃青菜,一个月买几个肉圆,给女儿补点营养。”

  就是在那段疯魔的日子,阿红夫妇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前有钱时,都是好朋友,现在你穷了,一张草纸都不会给你。”

  因为越来越拮据,阿红和丈夫开始注射海洛因,少量就能获得更大的刺激,但无疑更加危险。阿伟走两步就要停一下,一查,白血球4个加号,医生说:“你快死了你知道吗?”

  “其实有好几次,离死真的就差一点点。”阿红记得,最危险的一次,毒品刚打进去,针头还没拔出来,人已经倒下去了。“瞳孔放大,手脚硬直,休克。”多亏阿伟及时发现,生理盐水一针针往里打,这才把她救过来。

  “没钞票,生理盐水都是自己配的,买最便宜的粗盐,就着自来水调出来。”在阿红看来,那样的日子其实生不如死,“实在熬不下去了,一针打死算了。”

  温暖 

  社工居委民警接连送关怀

  2002年,阿伟因被关进戒毒所强戒三年,阿红生活更加艰难。2004年生日那天,她因为卖黄色光碟被抓,关进看守所一年。

  放出来那天,下着濛濛细雨。一出青浦区看守所大门,阿红把铺盖一扔,就向父亲要钱:“我去洗个澡。”连家都没回,她心心念念的就是尽快打一针,根本不理会雨中哀伤的父亲。

  过了毒瘾,她回到父母家。此时女儿已经上小学,母女俩几乎是陌生人。她看女儿做功课不认真,就教训了几句,没想到女儿突然爆发了。“她哭着说,你从来没有管过我,家里也从来看不到你,只能看到派出所的警察,现在干嘛要管我!”那一刻,阿红呆住了,她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对女儿的责任。

  “这次出来不久,社工就上门了。一开始我有点抵触,其实我心里很在意。”阿红说,“这么多年,除了父母,第一次碰到不认识的人说要帮我。”让阿红感到温暖的是,关心她的不光是社工,还有居委干部、社区民警。“居委干部想方设法帮着办理了低保。我以前最怕警察上门,但那次,一个户籍警看我女儿没钱买铅笔橡皮,马上掏出100块钱塞到我手里,我真是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在阿红看来,这100块给她带来的温暖,根本无法用面值来衡量。

  感恩 

  女儿受助后全家当志愿者

  丈夫阿伟从戒毒所出来后,夫妻相约真真切切地下决心戒断毒瘾。

  一个“戒”字简简单单,却是一天天、一小时一小时的煎熬。阿红觉得,朋友是拉一把还是推一把,结果可能截然不同。“熬不住了,想想那些帮过你的人,想想女儿,就挺过去了。”

  几年前,女儿小音面临初中毕业,懂事的她听说上高中学费不菲,决定不再读下去,连志愿也没填。阿红夫妻俩痛彻心扉:“女儿如果辍学,万一也走上坏道,怎么办?”而且,亲戚都断绝来往了,没人会相信曾经六亲不认的他们会为女儿借钱读书。

  最困难的时候,缉毒民警伸出了援手。此前,市公安局缉毒处就已和阿红一家结对,定期上门慰问,还专门派了一个研究生女民警给小音补习功课。得知这一消息,缉毒处政委杨璐把一笔募捐送到了阿红夫妻的手中,还告诉他们,只要小音愿意读,学费不用担心。捧着这笔意外的捐款,阿红泪流满面。

  小音很争气,中考前第一次摸底时,她只考了300多分,但当得知缉毒警察叔叔为她捐款助学后,仅仅用了一个月,她就以500多分的成绩考上了高中。

  在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小音主动前往社区阳光之家,成了一名志愿者,还让父母也参与进来。在女儿的推动下,夫妻俩省吃俭用,到城隍庙买材料,制成漂亮的工艺品,交给社工拿去义卖。一家人清贫,但活得很充实很阳光。

  “比起很多人,我是幸运的。”阿红说。(文中人物为化名)

  记者手记

  体面回归 任重道远

  上海公安部门昨天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以来,上海共查处吸毒人员1.1万人次,其中复吸人员6580人次,比例接近六成。

  这是一个让人沉重的数字。它说明了戒断之艰,禁毒之难,更说明吸毒人员回归社会的整个体系还需要完善。

  与很多吸毒者聊过,除了少数,大多人都有戒断的期望。他们是违法者,更是病人,但很多时候,人们总会对他们报以异样的眼神,能够真正接纳他们,让他们重拾正常生活的环境和机会并不多。

  据上海自强总社和各社工站的调查,几乎所有的吸毒者对社工抱有好感,认为他们不是父母胜似父母。吸毒者为了筹措毒资,可以骗任何人的钱,但他们很少骗社工的钱,吸毒者向社工借的钱,绝大多数都被归还。这并不是简单的投桃报李,而是吸毒者得到一点认同和尊严后,害怕失去的表现。

  基本的生活保障、自食其力的工作机会、平等对待的目光……吸毒者要回归社会,面临很多具体问题,归结下来,其实就是体面和尊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禁毒工作,还任重道远。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民资讯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8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9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0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1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2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3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4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5版:新民健康
   第A26版:医界/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8版:名医/新民健康
   第A29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30版:育儿/新民健康
   第A31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32版:上海新城区
   第A33版:汽车周刊
   第A3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A35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36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A37版:夜光杯
   第A38版:夜光杯
   第A39版:阅读/连载
   第A40版:新民俱乐部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招生培训/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招生培训
   第B04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5版:新民教育/升学指导
   第B06版:教育万象/新民教育
   第B07版:教育万象/新民教育
   第B08版:暑期生活/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10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B11版:新民教育/招生留学
   第B12版:招生留学/新民教育
   第B13版:新民教育/招生留学
   第B14版:招生留学/新民教育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移民热点/新民教育
民警塞来100元让他们找到温暖
世界最受欢迎博物馆 上海科技馆入选20强
广告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5民警塞来100元让他们找到温暖 2014-06-25 2 2014年06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