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深夜档主题大概是“找”,无论找古董或是找人,都深受观众欢迎。找古董是场开眼界的闹剧,看些从未见过的稀世珍宝,看些没来由的“拣了漏了”的虚妄,以及幻想破灭后的窘迫乃至自欺欺人。寻人节目却比悲剧更深重,父母寻亲十余数十年,天天是煎熬,就算盼到了重逢,逝去的时光与原本该有的幸福回忆却再也不会来到,更何况,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回家。
这种痛,就算没有亲历,尽管连想都不太敢想,却特别容易使人感同身受。也因此,“走失”“拐卖”之类的关键词尤其能够激奋群情。多亏社交网络,才能令网友们的善良化为有效的信息流通,成就了“微博打拐”的一次又一次成功,简单的“举手之劳”,拯救了一个又一个家庭。
不过,或许是因为这份善良与责任感太过“举手之劳”,不知觉间,谣言已泛滥到足够消解信赖。
商场里小孩被拐火速剃头换衫,女变男,哭死爹妈;校区门口面包车急停抓小孩绝尘而去,附上超可爱娃娃照心碎看官;地铁带娃行乞女和小孩土洋反差极大,小孩昏沉死睡肯定被下药……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千奇百怪,但又千篇一律。它们瞬间刷屏,占据你的全部视线,刺激你最脆弱的神经,又一下子消失,甚至在你不清楚该悲伤、转发或怀疑之前。
写于百年前的社会心理学经典《乌合之众》推测,群体不善思考却急于行动,具有冲动、易变、轻信、急躁、偏执、易感染、极端化等特征,无论个体的智慧进化成何种程度都依然一样好比生物的低等状态。起决定作用的是本能和情感而不是理性。这简直是网络生态的最佳注解。有人因此感慨,一个世纪过去了,人们竟毫无进步,或许永远不会进步。
然而,无妨从中认出些“正能量”,谣言所以得逞,毕竟是由于我们已不再是鲁迅笔下麻木不仁的看客,从“庸众”走向了“公众”。只是,若谣言继续泛滥,或许真的会有越来越多人选择麻木,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