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广播的翅膀
从1988年3月27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节目每天分两个时段向全国听众播送长达126集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播出126集,就意味着播送了126天,直到8月2日结束,历时四个月有余。这样,在广播是1980年代的重要传媒,以及传统的小说连播是中国民众文化消费的重要通道的情况下,《平凡的世界》的传播效应可想而知。
任何事物的成功,均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到“长篇连播”中《平凡的世界》,责任编辑叶咏梅对小说精当的分集处理与适当的删节,对小说的播出成功起到重要作用。演播者李野墨,在二度创作、演播的时候,形成了贴近听众、侃侃而谈、绘声绘色、口语自然等一些明显的特点,以粗犷、憨厚、豪放、诚挚的声音魅力吸引了广大听众。这样,《平凡的世界》像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一下子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绪。
《平凡的世界》自开播到结束,在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数千封听众来信像雪片一样飞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来信者中有学生、教师、工人、农民、军人、离休干部、待业青年等,他们共同表达这样的心情:听了《平凡的世界》,它教我们走路,教我们生活,教我们如何去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在这个天地里,我们领教了作家手中笔的厉害,体会到了作家撼人的魅力……
收听故事的人五花八门,但均十分感人。一位学员来信告诉电台编辑,他们系有3个队270人住在一幢四层楼房里,约有100台收音机、录放机,在中午12点半都同时收听《平凡的世界》。新疆马兰基地的军人柴俊峰在收听《平凡的世界》的时候如痴如醉,每天都用盒式带录下来,126天,一天不落。他平日里只要一有空,就反反复复地听,许多精彩片段他都背诵下来,并由此开始学习写作……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因播放《平凡的世界》而收到的听众来信,创1988年“长篇连播”节目听众来信量之最。
《平凡的世界》在电台播出的另外一个结果是,直接带动纸质图书的销量。《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时只印了3000册,基本无人问津。可一经电台连续播出,就叩动了千百万听众的心,竟使作品供不应求。出版社只好不断加印,以满足读者需求。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副总编辑顾志成曾回忆过当时的情景:“我作为几十年来书报刊都编过的老编辑,每当看着读者排队购买浸透自己心血的报刊或书籍时,心里就像溢满了蜜一样甜,倍觉编辑这行,是世上最神圣的职业。可是,这几年情况大变,读者越来越少,就连后来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和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的《平凡的世界》,当初也很少有人问津,通过多方努力,新华书店征订数刚够三千册。读者这么少,哪会有社会效益?经济上要亏本数万元!怎么办?我为它失眠了……
“不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选择录用了这部100万字的《平凡的世界》。电台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它,用听觉艺术——‘小说连播’的形式将它送给千千万万个听众。
“原来是书少读者见不到,不买。而听了广播后,那些热情的听众涌向书店、出版社,来信更像雪片似的飞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是,广播的威力推动着印刷厂的轮转机,出版社一印再印,总也满足不了读者,直至它获得茅盾文学奖时已印了几十万册,出版社的经济效益也可想而知了……”
1991年,路遥在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这样阐释当时的创作思想:“在中国这种一贯的文学环境中,独立的文学品格自然要经受重大考验”,“在这种情况下,你之所以还能够坚持,是因为你的写作干脆不面对文学界,不面对批评界,而直接面对读者。只要读者不遗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其实,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读者永远是真正的上帝。”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测算,《平凡的世界》当年的直接受众达3亿之多。《平凡的世界》乘着广播的翅膀,在中国的天空中飞翔起来了……
不得不为稻粱谋
路遥的工资不高,稿费也少得可怜。《惊心动魄的一幕》五百元,《人生》一千三百元,而长达百万字的巨著《平凡的世界》也不过三万元(每千字三十元)。即使1989年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著作权报酬,也只有区区六百八十元。而路遥抽烟凶,又喜欢喝咖啡,这两样的开支不在小数。当然,他还必须承担抚养女儿的家庭责任,也必须承担资助清涧与延川两处老人的基本义务。因此,他每月基本都是囊中羞涩。当《平凡的世界》交稿后,路遥想赚钱的思维又开始活跃起来了。
“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路遥不止一次地说起这句当时的流行语。一段时期,关于如何赚钱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路遥像构思小说一样又有一串又一串的想法。
路遥的第一个举动是想卖牛仔裤。1988年秋,路遥打电话给正在西北大学作家班上学的作家海波,让他去商量要事。海波去后才知道路遥是想一块合作做生意。路遥说自己有一个飞行员朋友,能从广东、福建那边往西安捎牛仔裤,要海波出面在西安登记一家店铺,与他合伙做生意,并说:“进货的本钱和运输全不要你管,你只管去卖;有风险我们承担,有利润咱们均分。”当时一门心思想当作家的海波断然不接受,反而认为路遥小看自己,反问路遥:“你把我看成做生意的人了吗?”路遥无奈地看着海波,好半天不说话,只是深深地叹气。这样,路遥想让海波出面卖牛仔裤的计划就黄了。
路遥还设想开家大餐馆,想搞个运输队,想在陕北办个牧场,等等,但仅仅是“务虚笔谈”,以至于作家朋友李天芳调侃他:“也不记得是中国还是外国,反正某位大人物说过,你若想干成什么来,假如在七十二小时之内不见行动的话,那注定不会成功。”路遥嘿嘿一笑,叹口气说:“看来,咱们还得吃写作这碗饭!”
生意没有做成,但是写“有偿报告文学”的事情路遥却参加过。他也是尘俗中的人,也要穿衣、吃饭,也要养家糊口啊,因为“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1988年12月,路遥应《中外纪实文学》主编徐岳邀请,与莫伸去汉中撰写报告文学多日。徐岳是路遥老朋友,主办的《中外纪实文学》面临生存危机。徐岳想借路遥的大名为刊物打开一条生路,路遥慨然应诺。这样,他和徐岳、莫伸三人有了一次汉中之行。他们到汉中后,始住汉中制药厂专家楼,并与制药厂领导搞了座谈会。住到第五天,路遥一行去汉中的消息传出,汉中文友与地区领导拜访,这样他们再搬到地区招待所住。汉中文坛领袖王蓬还专门在剧院组织了一场针对文学青年和爱好者的文学讲座,路遥讲了一个多小时。
在汉中期间,他们还参观了武侯墓,路遥特意用身体贴着墓碑拍了一张照片。汉中回来后,路遥专门躲在西安电影制片厂大酒店,很认真地完成了“作业”《汉中盆地行》。这篇文章不算媚态文章,而是一篇文笔与思考俱佳的随笔,看不出应景作文的痕迹。
路遥的这次写作,最终赚了多少钱呢?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有一点却是确凿无疑的,即路遥1992年病逝后,路遥妻子林达要给徐岳还欠编辑部的1000元钱,而徐岳说他“早还了”。
还有一次是想写文章挣钱但又后悔的事情。1990年初,路遥对在西安电影制片厂短片部工作的海波说:“实在穷得没办法了,能不能找个挣钱的事做,写报告文学也行。”当时,海波正筹划一部电视剧,出资方是汉中市西乡县人民政府。这个县副县长与海波关系很好,海波就把此事告诉这位副县长。副县长说西乡县有位在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获得第一名的高中生,如果路遥能写写这个学生,对县里教育事业肯定有促进作用。路遥答应了,但要求海波与他同去。海波那时很忙,专门抽出时间买好火车票准备出发时,路遥却后悔了,说他不愿意去,“觉得别扭”。海波只好连劝带逼把路遥领到西乡县。西乡县对大作家的到来自然十分重视,县长天天陪着吃饭,副县长几乎全程陪同采访。采访很顺利,谁知路遥回去后又后悔了,坚决表示不写,要海波撰写。可人家是冲着路遥的名气来的,海波只好向副县长道出实情,这件事才算不了了之。作为好友的海波当时得出的结论是:路遥非常需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