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7月1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伊犁河边无联亭
刘蔚
  刘蔚

  前不久,去新疆伊犁首府伊宁,吃罢晚饭,与几个同行到伊犁二桥散步,晚风吹来,绿树婆娑,令人十分惬意。回望桥上的一长串灯光在渐浓的夜色中璀璨闪耀,犹如天上的星星缀满人间。在河边一座亭子前,停下来想休息,抬头发现几根亭柱上空空荡荡,颇有些失望。

  想起了我居住的小区附近的街心花园,也建了一座颇精致的亭子,并冠以“牡丹亭”之名,“牡丹亭”的四根柱子上,也是空空如也。自然,市井街区的亭子上刻一副风雅的对联,要求可能过高了。然而,在北疆重镇,在美丽的伊犁河边,有亭翼然,却是无联之亭,总让人感觉缺了些什么。遥想左宗棠抬棺远征收复新疆,曾纪泽折冲樽俎抗俄强权收回伊犁,人民解放军十万大军进疆屯垦戍边,历史风云沧桑,山川辽阔壮丽,多民族的人情风俗,本来都可以在这亭中的联句上反映出来,却令人遗憾地缺失了。就像昆明大观楼,假如没有了那气势恢宏、境界深远的180字长联,不知会失色多少。

  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闪耀出了汉语文字独有的美。只要对仗工整,言之有物,文辞可优雅可质朴,都能给人以感染和启示。成都杜甫草堂,郭沫若题写的一副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高度概括了“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一生,读后令人感动。

  好的对联,往往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给人以情怀的激荡与精神的升华。去年深秋,我独自去湘西湘北旅行,一天下午来到芷江受降坊,斯时雨过天青,秋风送爽,呈“血”字造型的受降坊牌楼巍然矗立,寓意着中华民族经过八年血战终于迎来伏敌受降的光荣时刻。牌楼上,白崇禧将军题写的对联引人嘱目——“我武自维扬,沧海依然归禹贡;受降昭盛典,神州从此靖烟尘”。《禹贡》出自《尚书》,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部地理著作,作者假托大禹之名,以地理为径,将全国划分为九州,并对每个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白崇禧的对联借用“禹贡”作为国家统一的象征,表达了河山恢复、神州安定之后的喜悦,读之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长沙天心阁景区中崇烈门牌坊的一副对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崇烈门,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纪念抗战时期长沙三次会战中的阵亡将士而建。那天傍晚,我走进天心阁景区,秋雨清冷,暮色深沉,使得崇烈门牌坊显得分外肃穆。我读到牌坊上一副篆书的对联——“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于生”,立刻被吸引住了,反复地琢磨其中的含义。回沪后我上网查阅了资料,原来这副对联是有出处的,上联出自《易经》:“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下联出自《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为了民族的生存而慷慨赴难,奋不顾身;为了理想,宁可捐躯,胜过苟且偷生。这是对抗战阵亡将士们的牺牲精神,也是对我们民族精神最贴切的褒奖。

  前人的优秀对联是我们宝贵的文化与精神财富,我们理应好好地学习、珍惜与传承。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8版:评论/随笔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新民健康
   第A22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科艺T台
   第B04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5版:汽车周刊
   第B06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8版:广告
出租车
君子
花鸟市场记趣
呼吸者肖像之六
伊犁河边无联亭
夏兴三首
难以忘怀的几件事
新民晚报夜光杯A26伊犁河边无联亭 2016-07-13 2 2016年07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