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全颌古鱼化石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教授及其团队,在今天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提出这条“初始全颌鱼”可能是最早“有脸”的生物。
古生物学家相信,硬骨鱼类的一支后来爬上岸,并最终演化成了人类。仔细分析人脸上的每块骨头,都能从硬骨鱼头上找到对应骨骼。为此,古生物学家一直在寻找比人脸更早的“老祖宗”。比硬骨鱼更古老的盾皮鱼,除了颌骨不与人类的同源,鼻子、额头上的骨骼倒都可对上号,但在从盾皮鱼到硬骨鱼之间缺少进化的“过渡品种”。
从大白鲨到人类,长着上下嘴巴的脊椎动物被称为有颌类,它们是脊椎动物演化的主干,占现生脊椎动物物种数的99.7%。颌骨是脊椎动物脸部构造的关键特征。从进化角度而言,生物有无颌骨,不仅意味着是否“有脸”、漂不漂亮,更决定了进食方式的异同。有颌类包括四大类群:盾皮鱼纲、棘鱼纲、硬骨鱼纲和软骨鱼纲。其中,前两个纲已全部灭绝,硬骨鱼纲则是陆生脊椎动物乃至人类直系祖先的起源。科学家对早期有颌类的了解主要集中在泥盆纪,但是从泥盆纪一开始,有颌类四大类群不仅已经全部演化出来,而且彼此形态已经极为不同。要了解不同有颌类之间的进化过程,必须往更早的地质结构中寻找“过渡化石”。
人类继承其脸部骨骼
此次发现的初始全颌鱼,正是科学家们找了好久的“过渡化石”。该化石发现于我国云南省古老的志留纪地层,保存完好。粗看很像盾皮鱼类,前半身包裹在大块骨片拼成的铠甲中,但翻过来细察颌部,就会发现它长着一张硬骨鱼类才有的嘴巴。“它活着的时候,身长不过二三十厘米,应该生活在冈瓦纳古大陆(4.2亿年前)北缘的近岸水域中。”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介绍,根据发现化石的地质状况推测,身体扁平、眼睛很小的初始全颌鱼,可能以藻类、水母和生物碎屑为食,笨拙地在水底游来游去。
有了“初始全颌鱼”,人脸的进化故事也更圆满:4亿多年前,盾皮鱼中的一支进化出了更复杂的颌骨,并向硬骨鱼类演化。尽管后来盾皮鱼悉数灭绝,但当时进化出的脸部骨骼结构却沿用至今,人类的脸部骨骼便是其中的继承者之一。
改变有颌类演化认知
“我们一直以为,有颌脊椎动物的祖先像现代的鲨鱼,但全颌鱼化石将完全颠覆这种观点。”英国牛津大学马特·弗里德曼博士在《自然》杂志上评论说,这一发现为盾皮鱼类和硬骨鱼类之间的密切亲缘关系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从而改变了我们对于早期有颌类演化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