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私聊”重隐私
上海市贸易学校校长姜晓敏说,现在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也特别重视对自己隐私的保护,有些学生的脾气还比较火爆,如果指出他们缺点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很可能把他们弄毛,效果会适得其反。一般来说,对群体问题的批评可以公开,且只批评现象,不过多涉及某一个具体的人,而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则要“一对一”解决。“当然,我们学校的办法是,找学生在室内单独谈话时,须有班主任及学生处的两位老师在场。”
门窗敞开保护师生
教学楼走廊、放学后的教室、楼梯转弯处……不少老师将上述地点列为最适宜找学生单独谈话的地方。一方面,能为学生创造出“一对一”的环境,利于保护隐私,另一方面,这些地点也处在人来人往必经之地,对教师言行也是一种监督。
崇明县大同中学团委书记王俊书说,虽然性侵只是个案,是极端,但也必须防微杜渐。“我们学校本学期有个规定,要求老师找学生谈话、辅导作业等,都必须把教室或办公室的门敞开着,绝对不允许锁门和拉窗帘。”王老师说,把门打开来谈话,师生彼此都不会紧张,心里也不会有负担,更能避免一些节外生枝的事情发生,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保护。
注意留出“安全距离”
一名从教近20年的男教师告诉记者,在遇到诸如学生“早恋”之类的敏感话题时,他一般会请学生熟悉的女老师先和女生进行沟通,他则负责和男生沟通。沟通时,他会特别注意给学生留出心理“安全距离”。
寄宿制学校里师生朝夕相处,沟通方式和途径就更显重要。上海中学老校长唐盛昌介绍,上中早已做出一系列明确规定。例如,教师找学生谈话,应该在办公区域的公开场合,绝对不允许去住宿区域;在上体育课时,老师必须做一些保护动作,因此,男女生由男女教师分别带班,以免男教师接触到女生身体引起误会;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内,心理教师每一次的个别咨询时间和对象都会记录在案。唐盛昌认为,让学生敢于安心、放心地向老师说出心里话,除了通过严格措施创设合适环境外,更关键的是在于师生间必须建立长期的理解和信任。 本报记者 王蔚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