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知道我说的就是那出舞台神剧《盗墓笔记1》了。被誉为“中国探险类第一畅销书作家”的南派三叔所撰写的这部神作,以其故事的奇幻荒诞、人物职业的残酷和边缘化,而获得百万读者的狂热追捧,长期占据国内各大图书销售排行榜榜首。南派三叔也因此名满天下,跻身中国超级畅销书作家行列。后来南派三叔在网络和微博上的几次“发疯”,继续有意无意地不断炒高小说的知名度,使《盗墓笔记》与《鬼吹灯》被公认为共同开启了中国通俗小说界的“盗墓时代”,其影视改编权也早就为有识者捷足先登收入囊中。但《盗墓笔记》的舞台剧改编,长期以来却无人问津,普遍觉得原著的时空及怪异的重口味难以搬上舞台,血尸、海猴子、尸蹩、青眼狐、烛九阴……这些在人们的想像中都难以成形的物种,在舞台上又怎么呈现?
也许要去捡回一条已经忘怀的“大跃进”口号:没有我们做不到的,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我很惊讶锦辉传播居然与南派三叔联手制作了盗墓题材小说《盗墓笔记1》话剧版。或者我们无法用常规的话剧规则去定义它,因为目前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台演出,故事结构并不完整,人物的行动线索也不合逻辑,我们甚至没法评价演员的整体表演,也看不出导演清晰的思路,但是那光怪陆离的舞台氛围、波谲云诡的灯光造型以及多媒体特效的丰富变幻,却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舞台冒险秀。当“@押沙龙在1966”撰文质疑这出戏的舞台假定性时,我却联想到香港进念二十面体的舞台呈现,我们承认香港先锋派戏剧教父荣念曾的多媒体作品是舞台剧,就不能无视《盗墓笔记1》话剧版在舞台上的客观存在。
“@押沙龙在1966”认定《盗墓笔记1》话剧版“不好看”,我承认我与他有同感,但我们掩盖不住满场震耳欲聋的掌声和女孩们冲着自己心仪演员的尖叫声。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锦辉传播的商业定位应该没错——所谓“百货中百客”,每个年龄层次的戏剧品味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上海舞台2013年凸现的文化现象。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