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个男人的眼神,充满了另类的冷漠、焦虑和恐惧。他就是文笔明净且想象奇诡,常常采用寓言体写作的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弗兰兹·卡夫卡。
最近,电视里的广告,多是“捷克共和国——满是故事”镜头。这不一看到捷克,自然而然想到那位大家,奥籍犹太人卡夫卡。记得前些年,去东欧游览,曾经来到布拉格城堡,专门瞻仰了位于22号的黄金小巷中的卡夫卡蓝墙红顶的小屋。是啊!在布拉格城堡中,一条建于15世纪的斑斓民居小巷,它原来是为王公贵族打造金饰的炼金工匠居住的地方,故得名“黄金小巷”。随着世道变迁,然后是落魄的学者、狂热的艺术家,到后来逐渐演变成贫民窟。卡夫卡生命后半段基本上在这里度过的。他的文学创作也是在这里完成的,遗憾的是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均未写完。
据说卡夫卡,就在黄金小巷22号的陋室中,写下了以布拉格城堡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城堡》,可惜未完成。这部凝聚了他一生的思考,表述了他对社会,对生计和亲情以及爱情考量等所有一切的渴望理解,强调了人作为一个自然的人而存在的重要性。人性道德,悲悯昏暗,在卡夫卡所处时代,他别无选择,所以恐惧是卡夫卡一生文学创作的母题。到后来许多年,捷克以前将他捧为“反资本主义的革命作家”以及布拉格之春以后,又将之抬举成“反极权反专制的文化斗士”等等。想想也是,任何有成就有建树作家,在世时一生苦难徬徨,死后再也不能摆脱任人涂抹的命运。这点如果你冷静看待一切,在黄金小巷中,在22号蓝色墙边,也许会有答案。那就是你所面对的这个男人,他永远处在焦虑和恐惧中,在琳琅满目卡夫卡文学作品中却始终无法掩盖住被充满敌意和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独绝望的个人。
由是站在黄金小巷中再无法寻找到卡夫卡凝眸的眼神,他只属于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那个时代,可作品成为了确确实实的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经典。
在幽深恬静的小巷里感受着彼时生活,卡夫卡笔下的灰暗矛盾,扭曲离奇统统变为充满特色的小商店,木制玩具、铜制小士兵、手绘围巾,更有专售卡夫卡各类纪念品的特色店铺。总之,这里的碎石砌的小路,窄窄的宽不到两米,尤其像童话故事的小房子一样,一间紧挨一间,色彩绚丽小巧玲珑,而就是这里小巷中硬生生出了个卡夫卡。有评论家称他为“一个伟大的焦虑症患者”,开始有点感到突兀,可到了捷克,到了城堡,到了黄金小巷,实在惊叹于布拉格城堡,实实在在收藏了这个历史的社会片段,让记住了卡夫卡和那段早已翻过却令人无法忘怀的历史场景。卡夫卡那些传世作品传播久远,不光是他的焦虑孤独和恐惧归属感。这是一段历史的结果,也是一段历史的开始,卡夫卡在这段历史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