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上山下乡时的老友在纽约抱恙,父母冒出一个想法,去美国看看他。
旅行社提供的保姆行程1天赶10个景点,导游是个放羊娃,起早摸黑,定点喂食,还得频繁点数。父母甚少出过远门,看到ABC就会涌起焦虑,不选自由行又不达目的。我说,走,我一起去。
不论经济开销,就是叫我暂搁手头的繁忙工作,还要“抛”妻“弃”子。朋友们说,这么搭配有点稀奇。
恰好前几日,纽约东部飞雪漫天,前行深深浅浅,从箱子翻出一顶米老鼠绒线帽,戴在60多岁的父亲头上,却也合适。我不识路,但手机里有离线地图,找个地址毫无难度。“找得到么?不会迷路吧?”也许是自责无力,也许是埋怨我没有提前告知,每经过一个十字路口,他们都要抛出疑惑来,得到肯定的回答,这才心安。
忽然想到,儿时曾随父母去一个市郊,隐约记得寻不到地址,问不到行人,胆小怕迷路,我也是这么问个不停,甚至还会胡乱思想,会不会饿死在这里?父亲只说,有爸爸在。
“现在上海几点了?”每每餐馆落座,母亲戴上老花眼镜对表,没名堂地算时差,我不耐烦地报出时间后,母亲赌气道:“懂一点算术有什么稀奇!”我心里一下子就惭愧了——“现在几点了”这样的蠢问题,谁小时候不是一天问上十遍八遍的?
儿子牙牙学语,能背上《弟子规》开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些遣词造句都有画外音,有理更有情。古人的规矩看似严苛,实则遮掩着一份家庭的暖意。
与父母同游的平安康乐,尽享天福,论述不出什么大道理来。只是回忆像一部忠诚的相机,在美国街头拉着父母漫行,清冷的夜色中但无所求,只想沿着大街一直走下去,“不知怎么样才好,只觉爱惜之不尽。”
孔子云,父母在,不远游,说要在父母跟前尽心侍奉,最好别出门,出门要把家里安排好,以尽孝道。索性,趁着父母还有一段走得动、看得清、吃得香的好年华,一起出一次远门,成就人生有情有味的回忆。
其实,这很奢侈很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