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3个证件中,多数都有合理性。但是乍一听,103个证,也太多了!加上群众对“办证难”的固有印象,就勾起了群体性的共同焦虑。细细分析,群众的不满不仅在于办证多,更在于办证难。
办证有多难?不妨举个例子。近日,河北省卫生计生委的一份报告中,记录了一对夫妻办“准生证”的过程:花16天,跑8个单位,开5份证明,盖8个章,才办下这1个证。要是每个证都这么办,那每个人都至少得花5年在办证上。
“办证焦虑”之所以产生,正是因为类似的“办证难”经历能引起共鸣。
办证难,一些难是必要的,比如身份证、房产证的办理,手续多要求严,是为了保护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为了提高安全性,势必要牺牲一定的便利。但是政府可以在“能改的难”上下大力气。短期见效,应从窗口着手改作风,不让老百姓跑冤枉路、受窝囊气。去年以来,公安部出台措施:一趟能办完的不让跑两趟,手续不全的要一次性书面告知,对困难群众主动上门服务,刁难群众的一律停职。整改措施效果相当不错。若能固化为长效机制,百姓势必拍手称快。其他部门也不妨借鉴。长期治本,呼唤行政体制改革,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型。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干部们首先就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回归服务者的本色与本位。(蒋云龙 全文刊今日人民日报,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