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一夜之间,国际名校开始在中国“凶猛”生长。诺丁汉大学、纽约大学等著名高校已不算新奇,更多的国外高中开始加入抢滩大陆的行列。不久前,“上海发布”称,英国惠灵顿公学在上海的国际学校将于今年8月开始招生,并且它还只限招收外籍人士以及港澳台人士的子女,每年学费在20万-25万元人民币。
新生事物总易引发人们的热情议论,但这远非国际学校在中国大陆的第一次行动。早在2011年,惠灵顿公学就在天津建立了分校。一个更著名的案例是哈罗公学北京分校,2014年,它还将入驻成都。
上述学校由英国惠灵顿公学与上海陆家嘴(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显然体现了上海的战略意图——在原世博园区建设这样一所国际学校,既能盘活世博资产,更有助于吸引国际人士和国际企业落户上海。对于上海市而言,这无疑是一笔很划算的经济账。这一项目还将招商引资升级到了“招商引智”的水平,这与上海发展“总部经济”及建设“四个中心”的战略也是相联动的。
并不是只有上海热衷此事。2013年12月3日,随同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的英外交部国务大臣雨果·施维尔为这所学校揭了牌,学校的中心大楼正是以其名字命名的。考虑到英国的校友传统,上海分校的学生们可能在未来为他们曾经生活过的上海带来更多资源。
然而,这也只是经济账而已。公众对这条新闻的评论体现的却是另一种情绪——焦虑。坦率地讲,类似的国际学校比许多公立学校的条件要好得多。乍一看这所国际学校的建筑效果图,人们首先想到的形容词,一定会是“高大上”。可能有部分家长会想,这么好的学校我的孩子上不了怎么办?为什么公立的学校没有这么好?为什么上好的公立学校这么难?
必须承认,这是上海乃至全国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其本质是做大教育产业和做好公共教育服务之间的悖论。尽管国家和上海在义务教务、公共教育方面投入巨大,但一所具有标本意义的国际学校,还是对社会普遍关切的教育问题提出了挑战。设若有一天,当这些国际学校不再只招收国际学生,更开始招收本土学生的时候,我们的高中和大学要如何吸引学生报考,又如何解决民众用脚投票的问题呢?事实上,如何提升中国的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人才;如何更加合理分配公共教育资源,以教育促进阶层流通,促进社会公正,这才是真正困扰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真问题。
惠灵顿公学上海分校只是一所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私立国际学校,它无疑是上海教育产业的翘楚,体现了上海改革的决心。但在一个更广阔的图景中,它则成为一面照出社会焦虑的镜子。对于中国的教育,大家多少,是有些焦虑症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