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价上涨过快怎么办?
提案出招:政府须打组合拳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年初4.9%的月度同比涨幅一路上涨,以生猪、蔬菜为代表的食品类价格成为CPI快速上涨的主要“推手”。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8月29日至9月4日,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前一周涨1.5%;9月5日至9月11日上涨2.6%;9月12日至18日上涨3.7%;9月19日至25日上涨4.2%,环比涨幅有逐步扩大之势。其中,西红柿、大白菜和圆白菜价格分别上涨13.6%、12.7%和10%。
以上这组数据,是列席本次政协会议的在沪全国政协委员胡里清提交的提案中列举的。胡里清认为,蔬菜价格上涨过快,一方面增加了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另一方面,农民也未必在涨价过程中得到好处。批发价格偏低,几乎没有创收。“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须出击组合拳。”组合拳包括推进“农超对接”,缩短流通环节,减少超市的采购成本。从生产者来讲,应该成立菜农间的合作社,与城市的超市、农贸市场对接。农民可以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几十家联合成立合作社,联合生产联合销售。
“有关部门要完善反映市场波动的价格监测制度和预警体系,扩大监测覆盖的广度,增加监测数据的深度。”
菜农不愿种绿叶菜怎么办?
提案出招:培育蔬菜龙头企业
据民革上海市委的提案《关于进一步稳定绿叶菜供应的建议》透露,目前,上海每年消费新鲜蔬菜520万吨,日均1.45万吨,其中绿叶菜约4000吨。“但上海最困难的是保障绿叶菜供应。由于绿叶菜生产人力成本高,售价低,利润薄,因此,一些菜农户不愿种绿叶菜,而青睐于栽种赢利更多的茄果、瓜类,政府投资的大量设施菜地被用于非绿叶菜生产。”
对此现状,民革上海市委的提案建议,培育蔬菜龙头企业,继续扩大本市和外地蔬菜供应基地。通过政策扶持和专业服务,伴以金融和保险支持,促使非组织的个体菜农逐步真正地加入合作社或“招安”到政府已集中的流转地生产中来,开展集约化生产。
提案还建议政府要研究建立蔬菜生产许可证管理制度,通过控制绿叶菜补贴,支持农贷和保险,引导、调剂蔬菜基地、合作社和农民的蔬菜生产数量和种植品种。
“绿叶菜可以深加工,也可以通过冷库、脱水进行一定程度的储藏,并以多种形式进入消费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安全、营养的蔬菜加工产品。”
蔬菜“卖不动”怎么办?
提案出招:设立产销信息平台
去年12月初,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的一条“卖菜微博”引来众人围观。微博透露,上海市场上的卷心菜“卖不动”,菜农很是着急。而紧接着的一个周末,市民纷纷解囊选购卷心菜,一些超市的“爱心卷心菜”两小时内全部卖完。对此,“上海发布”随即再发微博感谢“吃菜人惦记种菜人”。
“卷心菜危机”暂时过去了,但危机还是暴露出本市蔬菜种植购销环节信息不畅,农民凭经验扩大当季效益较好品种的蔬菜种植面积,导致产生单一品种供大于求的局面。市政协委员屠海鸣认为,要避免这样的危机再度发生,就要由政府出资,建立或在现有资源上增设农民专用种植购销网络信息平台,提供蔬菜计划种植、已种植、市场行情等信息。
“建议本市郊区农民在计划播种日前半个月提交种植计划,网站根据不同作物生长、采收上市周期,估算出时间段和上市量,通过汇总数据公布,以提供给农户参考。农户在计划播种日前7个工作日内,根据汇总数据选择是否调整种植计划。农户确认种植后,相关信息将计入‘已种植’数据库。”
有机蔬菜安全隐患怎么办?
提案出招:建立可追溯体系
由于我国有机蔬菜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不高,有些地方为了经济效益盲目追求产量,滥施化肥,使用禁止性农药,致使有机蔬菜留下安全隐患。杨逢珉委员认为,在维护和保证有机蔬菜质量安全方面,有机蔬菜可追溯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制度。
“有机蔬菜可追溯制度建立后,凡是进行流通交换的有机蔬菜都有标识,这个标识又叫做追溯码,通过追溯码,消费者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可以确定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使用农药的名称、次数等信息。有机蔬菜的质量也与生产者紧密联系了起来。有机蔬菜质量好,生产者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誉;有机蔬菜有问题,生产者难辞其咎。以此督促有机蔬菜的生产者提高管理水平,按照农业标准化要求生产。
本报记者 江跃中 潘高峰 徐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