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联的活动向来丰富多彩,很吸引人的。记得当年很多次活动都有一个板块,那就是“委员论坛”。所谓论坛不拘形式,或在活动开始时,或在活动中间,偶有留作压场戏的。一般说来,秘书处安排的坛主,并不刻意准备,但所言内容很有思想,信息量也很大,让人感到有收获,受启发。印象中,坛主都很有能耐,有“几把刷子”。
有一次,主持人让黄奇帆委员上去讲讲经济形势,大家思忖,他也许会讲他管的工业那摊事,孰料他从股份制改革的宏观大势开讲,不一会儿,便转入对股票知识的普及。那时,企业搞股份制并不为社会广泛认同,第一支股票问世不久,很多人对股票一无所知,可他似乎深谙其中奥妙,说得深入浅出,对股票在企业改革中的作用、功能做了充分阐释,对股票的走向做了预测。最后还幽默地动员大家可以到股市尝试一下,说不定能发点小财。他对新事物的敏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当年的上海,打电话难,一个上午拨不通一个电话是常事;装电话也难,登记后一年半载也未必能装上,因为没有线路资源。论坛主持人安排来自电话局的张健委员给大家讲上海电信落后的状况,并告诉大家,按照当时的发展速度,上海要达到香港的电话门数需要50年,那真是令人震惊的差距。为了迅速改变这种局面,改革迫在眉睫。张健侃侃而谈,给大家描述了改革的措施和未来的发展前景,消除了大家对收取初装费等一些改革措施的困惑,并且对未来抱有信心。事实上就像当初所说的那样,上海电信很快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的公交也陷入困境,坐车难,行车慢,财政补贴负担越来越重,酝酿中的改革措施广受诟病,特别是取消月票,令很多人不满。对这些问题怎么看,来自公交公司的洪浩委员上台一番介绍、分析,令不少人渐渐理解了改革的思路,看到了化解矛盾的出路。
青联委员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很少落伍,而且不少成为改革的弄潮儿,引领时代风气,这与他们对改革大势有相对清醒的认识有关,而这个论坛在发布信息、交流思想方面功不可没。
这时,不能不提到论坛的主办者。杨德林身为青联秘书长,热衷于为大家服务,每次活动都精心策划,细致安排。我所在的社科院也承办过青联的活动,事前,杨德林要来踏勘场地,落实每个细节。青联的很多活动都由他主持,他多才多艺,满腹经纶,出口成章,是主持活动的绝佳人选,每次都把现场气氛营造得恰到好处。我们在台下多次议论,让他和叶惠贤搭档一把,一定很有看头。别看他台上中气十足,活蹦乱跳,可到曲终人散时,多半气力用尽,疲惫不堪,尽管如此,他还是把各项收尾的事做完才最后离开。他的前任、后任大致上也是这样的作风。有他们这样投入的筹办,可以说,凡是青联的活动都很出彩,这是青联具有凝聚力、号召力的很重要因素。
青联的工作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却也有以青联工作为终身职业的。我近20年没参加青联的活动了,有一次,青联老委员聚会,见到王晓农,一问,她竟还在青联工作,她有能力,也有很好的相容性,到别处工作也会很受欢迎,委员中可以帮她介绍所谓好工作的人有的是,可她就选择坚持做这一行。这种定力,助推青联可持续发展,也是青联具有吸引力的写照。
十日谈
我与青联
人生往往需要得到贵人相助,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