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德建交的四十周年纪念日。最近一位四十多年前我在波恩认识的德国记者朋友来看望我,在回顾我们共同经历的中德建交时,深为这四十年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之快而感慨。
他从上海打电话给我,说他是前德国电视台的驻华记者,回北京时想来采访我。我怎么也想不起他的名字,到见面后我才记起他是我在波恩认识的一个熟人了。还是在四十多年前的1969年12月底,我到那时还是西德的首都波恩当新华社波恩分社的记者。当时两国还没有建交,只有新华社在1958年同德意志新闻社达成互派记者的协议而建立的波恩分社一家。我已是第三任了,有时到德意志新闻社驻波恩分社去看望分社的负责人,因此认识了他。当时他还很年轻,大学毕业不久到新闻社来担任驻波恩记者。后来,我常在记者招待会上看到他,也就熟悉了。在1972年8月两国在波恩举行建交谈判时,我担任了谈判代表。两国在1972年10月建交后,我又调到我国驻西德使馆先后担任了参赞和大使。看到他的机会就少了。十多年以后,我在1986年初从奥地利回国到研究所工作时,在北京又看到了他。他已是德国电视台的记者,在北京工作已多年了。从此,每当他的台长和主编到北京访问时,由于我同多任台长和主编都很熟悉,因此他常邀请我去参加他举行的宴会。可是两年多后,他又离任回国了。
他告诉我,他已退休多年,但今年是中德建交四十周年,双方都在准备庆祝这个日子,他作为两国关系发展的一个见证人,将应报刊的约请写一些纪念文章。由于当时新华社波恩分社是两国唯一的了解情况和联系沟通的渠道,我又是参加中德建交全过程的人,因此趁这次来华旅游之便,专门前来采访我,谈谈四十年来两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他很感慨地说,当初他们都没有料到,两国关系发展之快令人吃惊。只是从贸易一项来说,建交那年(1972)只有两亿多一些美元,而到去年已达到近一千七百亿美元,占中国同欧洲贸易的三分之一还多。我告诉他,我同他一样感到吃惊。这些年来,两国已建立了战略合作的关系。双方高层领导人来往访问很多,两国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和来往越来越密切,民间来往和旅游的团组就更多了。这种关系来之不易,让人十分珍惜,说明了虽然我们两国的体制不同,但只要双方都有发展友好合作的真诚愿望,两国的关系就能得到很快的发展和巩固。
在建交四十周年将要到来的时候,我和他都想起了当时两国的领导人为建立这种关系的明智决策和灵活外交行动。现在,当时两国的领导人除了德方到北京正式签署两国建交公报的外长谢尔还健在外,中方的毛主席、周总理、李先念副总理以及姬鹏飞外长、乔冠华副外长等和德方的社民党的勃兰特总理、基民盟的施罗德副主席、基社盟施特劳斯主席等都已先后去世了。我当初到波恩时两国的关系还很冷淡,来往很少,贸易额也很小。但是两国都发生了变化,我国改善了同美国的关系,基辛格秘密访华,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同更多国家建交,尼克松访华等;西德社民党在1969年大选中战后第一次成为议会中最大的党,同自民党组成了联合政府,社民党主席勃兰特担任总理,自民党主席谢尔担任副总理兼外长。在战后执政了二十年的联盟党在议会中成了反对党。两国的关系渐渐接近,经过毛主席批准周总理决定由外交学会邀请西德联邦议会外委会主席、反对党基民盟副主席施罗德在1972年7月访华,在会谈中同外交学会会长、副外长乔冠华达成了两国为建立外交关系而努力的内部谅解。后来双方在波恩举行建交谈判达成了协议,德方谢尔外长10月11日在北京同姬鹏飞外长正式签署两国建交联合公报。我们要感谢他们共同的努力,为两国后来关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也要感谢两国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对中德合作和友谊的重视,他们为发展这种战略合作关系作了坚持不渝的努力。
他又拿出一本刚买的我在多年前写的记述中德建交的回忆录《中德建交亲历记》的德文译本,请我签名留念。他说这本回忆录记述得很详细,已经再版了两次,说明德国读者同中国读者一样,很重视和关注双方友好合作关系的继续发展和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