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快报》《先驱报》等英文媒体近日报道称,印度人民党政府上台后,比较倾向在与中国有争议的边境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开发,这些地区包括东北部9万平方公里的有争议地区,以及西部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地区。当地媒体称,过去国大党政府不鼓励边民在有争议地区附近定居,现在莫迪政府更倾向于让边民在此定居。印度政府有专门资金可用于开发这些地区的公路等基础设施。同时,印度政府将在这些地区增派警察部队。
对此,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主任赵干城表示,要理解新一届印度政府这番举动,需要考虑到一个背景,即莫迪所领导的印度人民党在竞选时就指责上一届政府在边境问题上的承诺未能兑现。在辛格就任总理期间,印度政府兑现了国大党竞选时承诺的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安排,使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即我藏南地区)成为封闭的军事区。但国大党对于这些地区民生方面的承诺却不了了之,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中国一侧相比差别巨大。因此,上台后的人民党“新官上任三把火”,希望改变现状。但莫迪政府此举并非新政策,而只是意图完成人民党未能兑现的承诺。
藏南地区总面积近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浙江省的大小;而人口仅百来万,相当于中国一个县城的人口数量。赵干城说,莫迪政府希望通过加强在争议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提高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从而使原本的军事禁区转变为普通的行政区划,更突出其对该地区的实际控制。莫迪在竞选时曾表示,在边疆领土问题上,对中国寸步不让。此举看似是在落实他此前的强硬表态,但赵干城指出,印度政府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用于开发的8.3亿美元究竟能否真正落实仍是个未知数;并且,莫迪的竞选语言并不能完全当真。
让边民前往有争议的边境地区定居、增派警察部队会使中印两国边界问题的解决变得复杂起来。然而,对于印度发出的这一信号,中国政府需保持谨慎态度。赵干城表示,边境问题无法“快刀斩乱麻”。一直以来,“尽量不吵架”是中印两国政府的共识。然而,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印度也不愿继续拖下去。
尽管有媒体分析认为,莫迪政府此举目的是想在与中国的边界谈判中赢得讨价还价的资本,因为印方在谈判中历来坚持说任何领土主权的转让都不应发生在有人口定居的地区。但赵干城对此并不认同,他表示中国政府在两国边界问题未能最终解决之前,不会改变现有政策。就像此前发生的帐篷对峙一样,双方仍将通过热线等机制保持沟通,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 本报记者 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