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政治无关,这句话对于1934年世界杯冠军意大利来说,显得有些可笑。让体育成为政治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这一点上,当时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可谓大行其道。
通过足球谋求支持
1932年,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足联捉襟见肘,不得不把经济摆在首位。意大利承诺将世界杯比赛地放在罗马、都灵、米兰等城市,关键是承诺给国际足联分红。这个曾经拒绝参加首届世界杯的国家,为何如此卖力地争取举办权?
墨索里尼,一个法西斯帝国的首领,试图绑架体育,来为他的政绩添砖加瓦。此时的意大利正处于经济危机的煎熬中,墨索里尼认为举办世界杯可以分散国人的注意力,增加就业机会。另外,也可以借机显示他所谓“大罗马帝国”的团结、强大。他信誓旦旦地向国际足联表示:将不惜一切代价,举办一个让全世界为之忌妒的足球盛会。鉴于希特勒与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同盟初具雏形,欧洲大陆普遍采取绥靖政策,最终,国际足联将1934年第二届世界杯赛举办权送给了意大利。
意大利获得举办权之后,墨索里尼开始在意大利各地兴建体育场,如都灵的墨索里尼体育场(都灵奥林匹克体育场)、佛罗伦萨的贝尔塔体育场、罗马的奇塔代拉体育场。《意大利足球史》的作者约翰·福特在书中说道:“这些体育场的建设标志着国家统治者(墨索里尼)立志让意大利成为欧洲大陆的先锋。在塑造公众舆论方面,墨索里尼意识到宣传对于左右民意可以产生的巨大力量。他发觉作为一种大众运动,足球可以为他所用,从而让他获得整个国家的支持。 ”
扩大自身影响
墨索里尼几乎包办了比赛的所有组织工作,以实现其把世界杯变为宣扬法西斯主义工具的初衷,借此重温罗马帝国辉煌。除了兴建体育场,墨索里尼还开始打造“雇佣军团”。
当时的意大利足球拥有强大的实力。特别是在锋线上,梅阿查在意大利早已经家喻户晓。不过,意大利并不是唯一被看好的球队,匈牙利、西班牙、阿根廷,还有卫冕冠军乌拉圭,都是强有力的竞争者。1930年世界杯在乌拉圭举办,多数欧洲国家拒绝参加。到了1934年,乌拉圭以同样的方式实施报复。意大利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但墨索里尼并不满足于此。为了确保能拿到冠军,墨索里尼命令在全世界搜罗顶级足球运动员。意大利出台了非本国运动员的参赛政策,只需要修改国籍,便可为意大利效力。得益于这一政策,阿根廷当家球员被一抽而空,曾参与过1930年世界杯决赛的主力队员──蒙莱多·奥西、队长路易斯·蒙蒂、米切勒·安德劳洛等加盟,让原本就实力不俗的意大利队如虎添翼。
在世界杯开赛前两天,门票卖不出去。于是,墨索里尼亲自买票,命令各大报刊都刊登一张他买票的照片。记者出身的独裁者显然非常了解媒体的作用,第二天就有数万人前往购票。此后,凡有意大利参加的比赛,看台都座无虚席,人声鼎沸,门票也总是提前被抢购一空。看台被球迷塞满的现象让全世界都相信:足球是最热门的体育项目,罗马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罗马法西斯国民党体育场座无虚席。墨索里尼在包厢里骄傲地指挥着这场比赛,意大利队员从场地中央高举右手向看台上致以法西斯式的敬礼。为了扩大影响,墨索里尼要求意大利广播进行直播,这也是世界杯赛场第一次进行电台直播。
闭幕式甚至成了法西斯式的狂欢之夜,所有人共同高歌意大利的法西斯国歌《青年》,偌大的罗马国家体育场上,歌声回响不绝,意大利国旗随风飘扬。所有这些与其说是世界杯闭幕式,不如说是一个国家接受法西斯主义而举行的盛大庆典。时任国际足联主席的雷米特后来旁敲侧击地表示,这次1934年国际足联世界杯应该改个名字──1934年法西斯世界杯。
亲自指定裁判
在预选赛和小组赛中,意大利队以压倒性优势分别轻取了美国和希腊。一切似乎都见证着意大利足球的荣耀之路。但紧接着,意大利的比赛开始变得肮脏起来。
四分之一决赛,意大利对阵西班牙。西班牙队虽然不像他们的对手那样有着众多家喻户晓的球星,但在那个时代,西班牙的进攻就像一部运转流畅的机器,足以让大牌球星们黯然失色。经过一番鏖战,双方打成平手,根据当时赛制,双方在加时赛后依然打成平手的,将进行重赛。重赛中,出现了明显偏向意大利队的判罚,当天的主裁判雷纳·梅塞特由于判罚不公而遭到控告。thehardtackle网站在提到这段历史时写道:“在墨索里尼的棋盘中,雷纳·梅塞特只是一粒棋子而已。”
下一轮,意大利面对在上世纪30年代有着“神奇之队”之称的奥地利队。意大利打进了比赛的唯一进球,但这个进球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意大利球员公然冲撞了门将,一场足球比赛几乎变成了角斗,古罗马式的角斗。
进入决赛,意大利的对手是捷克斯洛伐克。比赛过程很沉闷,在主裁判瑞典人伊万·埃克伦德的主场哨中,意大利2比1战胜对手,顺利举杯。thehardtackle网站指出,决赛开始前,瑞典人曾被墨索里尼叫到包厢中谈话。尽管埃克伦德本人否认,但包括决赛在内的那届世界杯多场比赛的主裁判,都是由墨索里尼亲自指定的。1934年世界杯之后,国际足联出台两项规定——主裁判由裁判委员会任命;球员只能代表一个国家参加世界杯,不允许改变国籍重复参赛。很明显,这两条都是针对墨索里尼当年做出的改变。
要么夺冠,要么死
在墨索里尼看来,决赛的对手捷克斯洛伐克,一个1918年才建立的国家根本不配和意大利站在一个平台之上。决赛前,墨索里尼明确要求意大利必须拿到冠军,“这只是一个选择题,要么夺冠,要么死”。带着这样的心理负担,意大利球员只带给了现场球迷一场沉闷的决赛。比赛最后时刻,意大利球员如梦初醒,终于在90分钟内将比分扳为1比1平。第95分钟,曾在四分之一决赛中体力不支而晕倒的梅阿查策动了致命的进攻,他在边路传中,中路的古雅塔敲给中锋斯基亚维奥,后者绕过一名后卫,射穿了对手的球门。
在4年后的法国世界杯上,为继续宣扬法西斯主义,足球再次成为墨索里尼的工具。在这届世界杯上,意大利队一改“蓝色军团”形象,球员穿上了黑色球衣,以示对黑衫党领袖墨索里尼的敬意。由于没有主场之便,墨索里尼略有收敛,但他那封发给国家队的“胜则奖、败则杀”的著名电报,可谓闻所未闻。幸运的是在国际足联以及对手的普遍同情下,意大利队4比2击败匈牙利队,成为世界杯历史上第一支卫冕成功的球队。输掉决赛的匈牙利队员为此开玩笑说:“我们输了一场比赛,但救了22个人的命。”
摘自《新体育》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