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校长:“上海田中”应该说是集中了不同地域的教育文化,并在田家炳中学这块教学热土上不断融合,从而形成了新的教学文化。学校全面育人的理念、举措非常扎实。学生在这里并不纯粹是为了分数,学校对学生在影视教育、机器人等方面,作为学校特色来打造。在我们这所学校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相应的喜欢的社团。在让学生特长得到发展的同时,对学生基本行为规范的要求管理非常严格。整体感觉管理为这所学校发展奠定了非常良好的基础。
上海第一教育:要办好一所民办完中,给您带来什么挑战?
王曙校长:到了“上海田中”这所民办学校,我给自己的定位首先是学习,学习它的理念和管理,包括教师的敬业精神。第二是依靠,校长办学最终依靠的是全体师生,大家共同努力,让学习有更大的提升。第三是探索,一所学校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特别是在当前课改的形势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需要我们的课堂真正为学生自主学、主动学、超前学,创造更好的条件。
上海第一教育:王校长多次提到课程两字,近期在“上海田中”刚刚召开了“共创成长路”国际性会议,您认为“共创成长路”这样一种课程能带给学生什么?
王曙校长:对于这个课程,我理解最有价值的是它为学生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提供教育。从“上海田中”学校来讲,学生的道德教育应该是核心。道德实践很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一些似是而非、模糊的价值判断理念提供一种体验和尝试。初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还没形成,他们对很多社会现象,认识是不清楚的,甚至是模糊的。我们应该去创造一些让孩子参与、体验、感知的过程,从中让他学会判断、选择。
上海第一教育:这样一门新引进的课程如何选择授课老师?
王曙校长:“共创”课程转为学校的德育课程,势必要进行一些“校本化”改造,对“上海田中”老师是一种挑战。我们对整个教师队伍的组建也是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共创”学科团队是由各个学科老师组建的。基于学科的德育,让学科教师在上共创课的过程中,更多的去理解对学生道德价值的判断。我们尝试把这一种模式拓展延伸到其他的学科以及主题班会中去。
上海第一教育:最近,“国际课程”特别热门,“上海田中”国际课程有何特别之处?
王曙校长:国际课程在教育国际化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整个闸北区来讲,能够开设国际课程就我们一所学校,因此作了特别的思考。我们现在跟交大剑桥的国际中心合作,以“购买”的方式,由交大剑桥来提供师资、课程,开展A-LEVEL课程,同时保留了四门本土课程。通过跟交大的合作,我们也引进了一部分双语教师,在原来韩国班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新的探索和管理。下学期,希望通过新的引进,进一步的体现我们学校作为办学主体的这样一个特点。
上海第一教育:您觉得“田家炳人”的特质是什么?
王曙校长:首先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有了责任意识,你才可能为社会去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二是面对困难不气馁的想法,能够学会从困难中奋起。第三,作为“田家炳人”走出去应该学会讲究礼貌,能够宽以待人,与人建立一种良好和谐的关系。作为学校来讲,我们更是始终把学习“田家炳精神”放在每一位学生必修的位置。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