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听闻圣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就让我深深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热情与忧伤碰撞下的独特魅力。近日在电视直播的第三届央视小提琴专业青少年组大赛上,金奖选手马巧蓉将弓与弦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整首曲子让人听罢心潮澎湃。
在弦乐器连续低音的衬托下,独奏小提琴缓缓奏出引子部分的主旋律,优美雅致又略带忧郁色彩,让人联想到寂静的秋夜路灯下体味孤独的踯躅行者。接着,小提琴用两串快速而跳动的音符将种种忧伤带过,那个行走的影子荡然消散,独奏小提琴奏出强烈的颤音,它像沉思之后的猛醒,又带有某种执着。特别是第三个插部尤为精彩,伴奏声部是强烈而富于弹性的西班牙舞曲节奏,而飘浮在上面的小提琴曲却悠长舒展,抒情中略带伤感的色彩。整个曲调是如此的丰富,让不同的影像和不同的情绪叠加,一经入耳经久难忘。
整支曲子荡漾着两种情绪,忧郁苍凉与光彩照人交织在一起,在不同乐段交互浮现,左右着听者的心情。谁能想到,演奏者是一位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初三学生,15岁的小姑娘站在台上沉静娴雅落落大方,却能淋漓尽致地演绎这一极富矛盾情感的乐曲。来自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的评委罗伯特当场赞其演奏技术娴熟、音乐真诚感人、舞台表现令人陶醉。的确,音乐始于词穷之处,但一个年轻女孩何以能体味这么深刻的感情呢?
事有凑巧,在一档电台节目访谈中听到了这位天才少女的声音,了解到她琴弦外溢出的深情厚意。马巧蓉来自安徽铜陵,家境普通,小学四年级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后,全家为支持她学艺而经济拮据。好在收其为徒的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丁小雷觉察到她家窘境,义务指导了她6年。除了精雕细琢演奏上的基本功,还着力于提升小女孩的内涵和艺术素养。考虑到她阅历尚浅,就通过对人物画面感的认识、色彩的变化和歌唱旋律等方法来训练她的音乐表现。为提高女孩的审美品位,丁老师从言行举止、穿着打扮甚至是如何走路等细节入手,提升马巧蓉的整体气质。此次登台比赛,所有的幕后工作又是丁老师一手操办,小马买不起比赛用琴,训练和登台全部借用了丁老师的演出用琴,就连三套演出服都是老师帮她度身定制。不仅对小马如此,对于那些悟性高、有毅力的寒门子弟学琴,丁小雷老师坚持义务指导,并在生活学习上处处关心,因此马巧蓉和这些孩子见到丁老师都会亲热地呼唤“丁妈妈”。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内心澄净的马巧蓉学艺刻苦,在上海都市中感触到了师长们的深情厚谊,琴弦上流淌出的音乐也更加真切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