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苏杭等地旅游,有一处富有特色的古迹常被人忽略,这就是无锡市的东林书院旧址。
不久前我曾去游过东林书院。走进院内,只见周围古朴幽静,绿荫丛丛,踏着青苔砖石路,穿行过几处院落,仿佛又闻室内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令人神往。
东林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是北宋理学家杨时等人的讲学之地。但它的鼎盛时期,却是明朝万历年间。被罢黜回归故里的顾宪成和高攀龙等一群志同道合的文人,组成了一个类似读书会的组织,一年开一次大会,一月开一次小会,每次会期三天。盟主顾宪成写了一副对联,高悬在依庸堂上,表明他们读书的宗旨:“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道出了这群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朝代更迭,几百年过去了,这副对联成了不朽之作,代代相传,被奉为读书人的座右铭。
东林书院有一个很好的学风。他们读圣贤书,但不死啃教条,而是联系实际,议论朝政,指陈时弊,锐意革新。这些人往昔从政大都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关心国家大事,坚持反对当时权臣的昏庸腐败和阉党的暴政,他们虽然被贬,依然心系天下黎民。
东林人的读书讨论还颇有民主作风,规定在读完“四书”一卷之后,“有问则问,有商量则商量。凡在会中,各虚怀以听,即有所见,须俟两下讲论已毕。”为了使读书会开得生动活泼,会上又规定“久坐之后,宜歌诗一、二章,以为荡涤凝滞,开发性灵之助。须互相唱和,番复函咏,每章至数遍”。在生活上,这些读书人提倡俭朴,反对奢华。“会约仪式”中有条规定:“各县各郡同志临会,午饭四位一席,二荤二素”,绝不搞大吃大喝。由于这项读书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进步倾向,深得下层官吏和知识阶层的赞同,因而与会者日众,出现了群贤毕至畅谈天下事的盛况。
东林书院最活跃的时期是十六世纪初,距今已四百多年。这座古书院给后人留下一个深刻启示:做人要胸怀大志,认真读书。
作家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走向进步的阶梯。”确实,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每一个人走向社会,都得以书为伴,从阅读中汲取精神营养。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很快,长时间放松读书,就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可惜,现在有不少人不重视读书,他们整天忙忙碌碌,有的忙于挣钱,有的满足于做官当老爷,或者是其他原因,都把阅读丢到了一边,这种情况是让人担忧的。近日读到一份对世界各国阅读情况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把中国列为阅读普及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民众每年平均阅读量,仅为有些国家的十分之一。
愚昧建设不了一个既富强又高度文明的国家。该把读书这件大事放到生活的重要位置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