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ide:ology》书里有一句,“检验一场演讲或培训效果的最好办法,就是看观众的眼睛。”每每在读书会活动中,看到大家因各种思维碰撞而开始眼睛发光,是我最享受的时刻。而从去年秋天开始,我们“书虫部落”开始尝试走出和打破读书会的局限,开始挖掘一种阅读类TED活动——“书声”,也有幸遇到海燕博客一起合作推动,由此,让我在推广阅读的道路上,在情感层面被刷新。
在9月第一次书声活动“说书场”中,因为准备的匆忙、人手的不足以及各种意外——比如主负责人在活动当天意外要加班,我不得不身兼三个角色:主持人、主负责人、登台讲者(并且是压轴)。两三百人的活动,会弄砸么?匆忙安排各件事情的部署和推进,在午饭间歇,我才找到时间尽量梳理下主持稿和讲书稿。等到活动终于开场时,我已根本没有思路讲出事前设计好的主持稿,原本强项的主持,也大打折扣。更意外的是投影从开始就出问题,只能从几十米外的后台来操作。两个小时活动结束,我们终于勉强舒了口气,满心不安地在散场观众的脸上寻找答案——对活动满意吗?看着满场的热烈,我们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伙伴陆莹菲事后“严正”批评我的主持水准的时候,那双批评的眼睛,烙印在了我的记忆里。这是不同于以往我所熟悉、追求并享受的那种目光。
松开的眉头——在11月第二次书声活动“朗读场”前,我们开始犯难如何把在20人小场朗读中的那种氛围扩展到两百人场。数位伙伴的眉头一直紧锁着。为了建设团队,这次让另外两位伙伴负责,结果偏偏事情更多。比如团队不断出现变故和争吵,比如我们三人的审美标准差异很大。五六场练兵场中,这几个紧锁的眉头,一直在思考着、观察着。乐观派的王旭,因为自己读出来眼泪,因为在他人的朗读中找到感觉,开始欢乐起来。对朗读有不同标准、并且有更多朗读经验的苏果,以及合作方的小马哥则一直紧锁着眉头。直到活动前一天下午的彩排中,他俩的眉头终于松开。当苏果开始高兴地说:“王旭姐,我找到感觉啦!”这一句如天籁一样,传入我的耳中。当一直掖着的小马哥竟然也开始欢快地唱起歌来、拿起DV拍起大家来,紧绷了一个多月的不安终于开始放开。事后开始写活动回顾文时,当我调出这一刻的几个人的神情,我醉了,并且将文字停在了这一幕,不再写后面的事。我看到了另一种目光,那种眉头松开后的开怀的目光。
之前,我所享受的是活动中的参与者们的眼前一亮、思维迸发的那种闪闪目光,而经由两次书声的挑战和紧绷,我发现,看着伙伴们的眼睛因组织者的责任而松开眉头、开怀的目光,可以这样醉人。这些眼里的光,也开始成为我的贪念,让我沉醉不已。
十日谈
夜光杯
原来你也在这里。明请续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