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的除夕夜聚餐在儿子家。早在一个星期前,亲家就和我们商定了各自准备的菜单。快人快语的亲家向我提议说,你过去在晚报写的“快乐鱼圆”太吊人胃口了,是不是这次聚餐再露一手,让我们解解馋。恭敬不如从命,虽然已是多年不再操此营生,但为了给马年增加点“色彩”,便欣然应允。用的是老年大学学的英格里希:let me try .(我试试看)
做鱼圆,对我来讲是熟门熟路。除夕上午,我去居家附近的曲阳菜市场购得一条难得一见的大“乌青”。清洗干净,便将鱼段去皮,用刀在砧板上把鱼肉剁成细泥。按照习惯,我喜欢用双刀,一则可加快速度,二则有节奏感,刀起刀落,那声音或轻或重,似乎在欣赏鼓手在擂鼓,任那击打声此起彼伏。加工好的鱼肉茸加精盐、味精和绍兴老酒,搅打时不忘添加一勺猪油为佳。为什么?这是我当年参加同事女儿婚宴一大厨偷偷告我的秘诀:不加猪油鱼圆有点“干”,猪油一放特嫩滑!将鱼茸打至起黏性并上劲需耐心需花点功夫,我就叫儿子、媳妇来参与,鱼圆好吃,年轻人不出力可不行哦。
不锈钢锅里放大半锅水,烧至五成热,打开收音机,用左手把搅好的鱼茸捏成一只只鸽蛋大小依次推入锅内。呵呵,一面欣赏美妙悦耳的乐曲,一面欣赏自己的“杰作”。随着水温的渐次升高,一个个洁白的鱼圆像喝醉了酒似的晃晃悠悠地浮上来,旋即用漏斗把冒着缕缕鱼香味的鱼圆轻轻地放入盛着凉水的容器内,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会顿时充溢你的心间。家人打趣:你倒蛮会享受的,听听音乐,做做鱼圆,既饱耳福,又饱口福。说得对!把让人挠头的家务活做得有滋有味,这不就是一种人生境界吗?
除夕夜的聚餐,各家按照“菜单”将冷拼热炒端上桌,冷盘有海蜇皮拌萝卜丝、盐水鹅、酱汁牛肉片、鳗鱼干和色拉等。热炒有芹菜墨鱼丝、炒双菇、圈子草头、爆腰花等八种。每个人杯子里斟满了红红的葡萄酒,祝愿马年生活红红火火,年轻人的心愿是马到成功,马上发财。而我们和亲家则希望是“身体健康”,风风雨雨几十年走过,对我们这一辈人来说,没有“身体健康”这祝愿来得更亲切、更实在、更到位了!
酒过半巡,亲家提醒“鱼圆汤”可以亮相了。其实,我早将鱼圆汤配料准备就绪。稍等片刻,当冒着腾腾鲜香热气的鱼圆汤端上桌,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喝彩:火腿片鲜红,菠菜碧绿,朵朵黑木耳间杂洁白如玉的鱼圆,端的是赏心悦目的一幅画!亲家用调羹尝了一口汤,一叠连声说鲜,儿子和媳妇说是:怎么鲜得眉毛要掉下来啊。真是的,原汁鱼汤鲜香,火腿鲜美,鱼圆鲜嫩,鱼汤焉有不鲜之理!只是可惜了桌上几只热菜被冷落一旁,筷子调羹轮番雨点般扫向鱼圆汤,顷刻之间,满满的一海碗鱼圆汤吃了个底朝天。三岁的孙女涵涵意犹未尽,她咂吧着小嘴给我交代了任务:最好每天都有大年夜吃的鱼圆汤!
我不知道年年有余(鱼)和团团圆圆(圆)这吉祥的寓意凝聚了国人对新年几多期盼,我不知道是不是除夕夜这自个做的鱼圆汤,因为有亲情、有希冀有心中的祝福才如此鲜美。当然我也不会忘记亲家的“提议”,使马年的年味更加浓郁而难以忘怀。我只能故伎重演向亲家致意,当然是老年大学批发过来的英格里希:good idea!(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