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文化是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曾对生肖的缘起作过一些探索。在中国十二生肖中,信仰色彩最浓的恐怕要数龙了,而且一直延续至今,盛传不衰。
龙,究竟是什么?对于龙的尊容,似乎无人不晓。自唐宋,特别是明清以来,由于封建统治者思想的影响,帝王宫殿、服饰中,那种“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黄色金龙,时常出现在人们眼前。但是中国龙的这一形象其实是唐以后才逐步形成的。在江南地区,如越地稻民的心目中,这种龙形仅仅是龙所表现出的一种形态。
1992年8月29日在奉化市崎上村调查时,稻农夏高益说:过去种稻碰上天旱,就要到龙王庙祭龙王,请龙王降雨。雨不下,就要外出请“龙圣”。当天,长辈穿长衫,恭恭敬敬地在当地一池塘前焚香点烛,磕头祈求,请“龙圣”上天。“龙圣”就是塘里的白头黄鳝。念好了经,便派人从塘里舀出一条白头黄鳝———“龙圣”,放养在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瓮罐里。即时,参加仪式的全体村民敲锣、打鼓、放炮,回到村庙,将有“龙圣”———白头黄鳝的瓮罐放在供桌上,全体求雨人再次恭恭敬敬焚香跪拜。如果还不下雨怎么办?就把有“龙圣”的瓮罐放在烈日下晒,未死之前送回池塘,然后再到其他地方去请,请回来的东西可能是条蛇或其他什么水生动物,都叫“龙圣”。下雨后,庙里要演戏三天三夜。1952年,此地大旱,到处请龙,请龙人到处有人宴请,供吃。越地求雨祈龙请龙圣,仪式大同小异,流行面很广。祈雨时,在人们心目中向来神圣威严的龙,其化身却成了一些不显眼的小动物,如黄鳝、水蛇、青蛙、蛤蟆、鱼、虾、龟、蟹等。这表明,龙在稻农的心灵里,至少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只有“龙圣”才是真正的龙。
究竟什么是龙?龙的生肖信仰又是如何形成的?从我多年来对肖龙崇信的考察,我认为,龙是从物候景观推寻到具象物种,进而虚拟为综合性的神物的。最早造成龙观念的是物候景观:雷声与闪电。雷神,古吴楚地称为“丰隆”,其快读在当地即为“龙”声。龙即为雷电之声的拟声。雷电,在先民眼中是声势威赫的庞然大物。它是什么模样?平时见不到,一到春夏,乌云密布,它就隐匿其间,伺机发威。轰隆隆的声音滚天而过,惊天动地。这一切,强烈地震撼着我们先民的心灵。“召云者龙”,就是文献对最初龙形象、观念习尚的最早表述。
各地先民在既有的龙原始意象影响下,去现实中寻找具象物。据考古与文献资料表明,我们古代各地先民崇信的具象龙有蛇龙、猪龙、牛龙、鳄龙、马龙、狗龙、鱼龙等。但无论其外在形象是什么,不可忽视的是人的心理意识在其间的加工幻化以及积淀在民俗心理龙意象的定向反馈催化。
从具体物象龙中摆脱出来,构成麒麟首、鹿角、鱼鳞、蛇身、凤尾巴等综合体貌的“龙”是中国龙信仰的又一次飞跃。
至于后世因龙而起的各种崇龙、祭龙、娱龙的民俗事象活动,更是龙信仰定型后传承衍生的新习俗。 (作者为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
明请读《海派剪纸“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