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五六月的入梅时节,妈妈和大娘大婶们都会做豆豉,“好豆做好酱”,家乡产量不高、口感最好的“七月半”黄豆自然是制豆豉的首选。
泡好的黄豆煮熟后,她们起锅趁热加入面粉拌均匀,再装进大木盆内,放置阴暗潮湿的地方,数天后就会发酵生霉;待到晴好天气就把长毛的豆子或麦子倒进竹匾里,置于阳光下暴晒十个左右的艳阳日,再到石磨上碾成粉状物;把适量的食盐加入到沸水中,待水冷却后加进盛放豆粉或麦粉的缸内,以淹没粉状物并超出两寸左右为准,接下来的事情就只要交给阳光了。
农家一般置于园内高高的平台上,任其日夜暴露在户外;日承阳光之美艳,夜受月露之滋养,只需在刮风下雨的日子搬进屋内即可。晾晒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会发现其米黄色的浆粉,已变成暗红色的豆豉酱了;从大敞口的缸内取出其酱,分装到小口坛子里,最后加入熟菜油和黄酒封口,这样无论存放多久都不会变质。食用的时候,需要加一些切碎的姜片、红辣椒、洋葱、蒜子之类,一起炖熟食之,这是最简单的食法;若是能再加入一些小河虾、肉丁、小银鱼,那么味道就更鲜美香浓了。听外婆说,受过月光和夜露的豆豉酱味道才会鲜美无比,如今想来真是有道理。
妈妈用豆豉炒鸡蛋,咸淡相宜,酱红蛋黄,每每装在盘中似春花一般艳丽;还有豆豉酱炖茄子、豆豉炒扁豆、豆豉蒸排骨、豆豉炒鸡丁、豆豉美味蟹、豆豉酱蒸鱼等等都会让我食欲倍增;而那蒜蓉酱香鱼头就更让我食之难忘,余香绕舌几天不散,回味绵长,令人垂涎欲滴。
去年,猛然间念起其味,于是自己动手做了一盘酱香鱼头;可惜,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酱已经与家制的豆豉酱无法同日而语了,所以做出来的酱香鱼头味道有点失真。回到老家后,向妈妈问起家中现在还制不制豆豉酱?妈妈说现在生活水平改善了,四季新鲜蔬菜不断市,谁家还做那个东西呀!太麻烦了,想吃可以到店里去买瓶装豆豉酱,品种多着呢!
一时,竟然有些惆怅;也许再过十几年,这种失去了精髓的土制豆豉酱,还能不能品到,还叫不叫“豆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