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九辨》有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是所谓的“悲秋之祖”,从此我国诗文咏秋之作多悲音,悲秋之作对于我国国民之影响,也不可谓不巨。然不知何因,我虽读过无数凄凄惨惨的悲秋诗文,也不能说不受到某种愁绪的感染,但我面对秋景之际,往往非但悲不起来,还常常欣欣然乐在其中。
秋气高爽,溽暑一扫,身子顿然轻快,这是秋天的大好处,生活在南方苦暑的人们谁无这样的感受呢!这我们就不说了。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红叶之美,实不胜言说。清人石成金说:“江枫悬锦,篱菊堆金,榆钱更点点飞下,急持村酿,醉此秋色,是一福也。”榆钱点点飞下的景致,可惜未尝见识。
古人将春花秋月并提,仿佛花之美为春所独擅,不知秋日之花,别有风情。譬如那金黄的菊花,东篱招摇,自陶渊明以来,不知引得多少人折腰。还有桂花,“冷香无声湿桂花”,桂以香取胜,不惟为我们带来袭人芳馨,而广寒宫的传说,也常给我们带来遐思,遐思与清香相伴,那是何等地难得呵!秋花之美,又何止菊、桂二品,秋天的月季、海棠、鸡冠、雁来红、芙蓉,或袅袅娇美,或欣欣欲活,各有风姿,秋卉之使我们赏心而悦目者,何减春花呢!
秋日之美,还美在明月,虽说一年四季皆可赏月,但秋月尤美,秋露如珠,秋月如珪。秋节赏月,早成风俗,至今传承不衰。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何处无月,若有闲情逸致,随时可赏,触处得趣。“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水边之月,最耐观赏。诗僧寒山有诗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古来咏月作品所呈现的活泼生机,让我们咀嚼不尽。
从前张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南方家乡的美味莼菜羹、鲈鱼脍,叹道:人生贵适意,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即刻辞官回乡。这是人人知道的故事。季鹰怀念家乡吴地的风物,在秋风起时辞官归乡,并不偶然,秋天乃是收获的季节,节物最多,不说诱人的莼、鲈、大闸蟹之类的佳物,即果品一类,也秋天独多,橘、柿、梨、栗、柚、菱、藕、苹果等,不胜枚举。近日出门,见路边乡人卖黑黑的煮老菱,又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糖炒栗子之摊,很为高兴,买来尝食,觉滋味无穷。可惜颜色鲜绿可爱,生吃的“两角菱”,近年却难觅踪影了。
前人概括秋日美景有“雁字排空”、“秋水澄清”、“夹岸芙蓉”、“芦花映月”、“清溪落鹜”、“白云红树”、“篱菊堆金”、“梧桐月”等等。
这些典型的秋景,几乎都曾领略,我的偌多美好回忆中,是包括不少秋景的。可惜传统的秋景,有些并未传承下来,不免叫人遗憾,如“雁字排空”之景,我儿时曾见过,不过彼时并不知珍视。南北迁飞的大雁,现已难见。“清溪落鹜”、“秋水澄清”等,自然也是寻常景物,竟也不易寻觅了。唐人王勃《滕王阁序》有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人传诵。前几年曾登上南昌的滕王阁,所见惟高下楼宇,全然不见王勃笔下的妙景,也未免感叹。秋夜寂静,这篇小文章即将完成之际,突然发现,今秋唧唧的蟋蟀声竟也不曾传来,让我颇感到几分落寞。我想,明年不妨发发少年狂,去买或捕些蟋蟀,因为留此“秋声”,我们的日常生活可以多些声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