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养老保障“收不抵支”
在养老保障体系中,基本养老保障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截至2010年底,本市已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保)、小城镇社会保险(镇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保)、外来人员综合保险(综保)、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保险等多种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养老保障全覆盖,并不意味着就有“体面养老”。截至去年底,本市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达367.32万人,如果将退休人员的每月养老金提高100元,政府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每年就要多支出44.08亿元。
“上海退休人口基数庞大,给保障退休人员适度收入水平带来很大压力,以致政府要‘咬着牙往上涨’。”市人大代表李春平说。
同时,高度老龄化还导致本市基本养老保障体系“收不抵支”,1999年便已出现收支缺口。截至2010年底,市财政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所提供的财政补贴累计超过400亿元,其中2009年以来每年的补贴额度已超过100亿元,财政补贴压力持续加大。
“退休收入替代率”偏低
与退休相关的另一个关键词是“退休收入替代率”,即退休后的收入与在职收入之比。国际公认标准为,达到70%左右,是比较理想的养老状态。而本市“退休收入替代率”远未达到这一水平,还面临进一步下滑的可能。
面对基本养老保障体系难以长期维系的现实,上海市政府已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支持和促进企业年金发展。同时,上海也率先提出开展“个人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希望通过加快“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辅助养老保障。
“柔性退休”和调整城保缴费划转比例,也成为减缓养老压力的尝试措施。2010年10月1日起,本市开始实施柔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初衷是为部分优秀专业人员继续服务社会打开制度空间;同时积极尝试通过延迟退休年龄,减轻基本养老保障的现实压力。“延迟退休年龄,有助于为养老保障制度创新赢得时间和空间。”李春平说。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