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年在闸北中山北路那家化工厂上班的时候,受搭班的李师傅的影响,我也爱上了牛肉面。李师傅是牛肉面的粉丝,中班下班前,他总是招呼我,今个儿我们下班去尝尝牛肉面如何?恭敬不如从命,于是欣然结伴前往。
李师傅推荐的那家牛肉面小店位于芷江西路47路公交车旁。小店虽小,但拾掇得很干净。刚跨进店堂,那扑鼻而来浓郁的牛肉汤香味便不由分说地催生出一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味道好极了”!李师傅显然是这家夫妻老婆店的常客,他一边和两位年老的服务员亲热地打着招呼,一边招呼我在靠墙的小桌坐定。不消片刻,两大暗绿粗瓷碗的牛肉面便端上来了,也许是牛肉汤里添加了些许酱油,呈现淡淡的玫瑰色,缓缓地喝上一口汤,那牛肉汤的鲜香从舌根往下落到胃里,慢慢漾开,心里先暖了。那铺排在如韭菜叶面条上的是一片片半筋半肉的牛肉,牛筋是半透明的,口感弹牙的牛肉,一口咬下去,里面似有鲜香的汁液潋滟,饱饱地满足着味蕾,端的是货真价实的黄牛肉!在我印象里,小店里这些老食客虽然都相熟,但在品尝牛肉面都似乎那样地“专心致志”而心无旁骛,常常是呼啦啦一阵响后,迎着在座诸友同样惊喜的目光,大家心照不宣地一笑,咂咂嘴,回味这香喷喷牛肉面悠长的美味。
一来二去,我和这家小店的老夫妻也熟识起来,自作多情的我,总是会热心地在朋友同事圈里替这家夫妻老婆店做做免费的口头广告。想不到他们对我的推荐赞不绝口,为此还给我送上一顶“美食家”的桂冠。事后我才知道,这对老夫妻开的这家店已有几十年的光景了,在附近的居民里极有口碑。听老食客说,牛肉面的秘密在那醇香的汤里,汤是牛肉面的灵魂。老夫妻做事规矩,从不马虎,汤头采用牛腱子心、牛腩和牛骨,要炖煮熬上10多个小时才成。原来让人喝下一口就难以忘怀香喷喷的美味是这样炼成的!
后来到金山石化工作,也品尝过小城饮食店各色牛肉面,总觉得和这家夫妻老婆店差了“几口气”,也不知道是不是多年“情结”的缘故。那时金山建设是两周回沪休息一次,我竟胃口如此之好,屁颠屁颠会专程前往那家小店解解馋,也顺便探望两位慈眉善目的老服务员。记得最后一次是和家人去这家小店,却不见灶台旁两位老人忙碌的身影。只是被告知,两位老人因前一阵身体不适在家歇息,心里不免一阵怅然……
牛肉面是市民喜好的面食,在上海公司总部上班的时候,我也经常和老同事去被电视台美食节目隆重推荐的江苏路的牛肉面店过过瘾头。平心而论,味道不错,但牛肉片却是越切越薄,老同事戏言:三姑娘会当家,切出猪肉像刨花。呵呵,这不是老母故乡的绍兴土话吗。在旁张罗的店主闻言,一脸委屈:当下牛肉价格水涨船高俺也是没得办法的办法啊。想想也是,在维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店主不在“减量”做文章,难道还有什么招吗?!常常的情况是,很多食客为了不亏待自己的胃,和我们一样,悄悄地添加一份刨花般的牛肉片聊以自慰,这也是没得办法的办法啊!
牛肉面是我的最爱,这舌尖上的美味,只要有机会,总不会忘记解解馋,换换口味。虽然经常光顾的几家牛肉面店在沪上有点名头,但不知什么原因,总和那家芷江西路的小店牛肉面不能比肩,是食材、是汤头,是牛肉片香嫩的咬劲,是弹牙的油面口感,是实惠的价格,还是两位老服务员亲热的招呼声,至今还是让我念念不忘,是情结是缘是恋,真的,只能剪不断理还乱,只能请教读者诸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