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网球赛事,主要看运动员,但若稍稍留心一下场上球童的表现,那也是一道不差的风景。一场正规比赛,需配球童6名,他们的活儿是递球、捡球、送毛巾饮料、撑伞等,为保证球赛的顺利进行,孩子们一刻不停忙乎着,机灵敏捷的模样儿十分可爱。
大凡优秀球员,深谙球童的帮衬作用。今年5月27日,法国网球公开赛进入男单第二轮,当塞尔维亚名将德约科维奇与葡萄牙人索萨激战正酣时,天空突降雨水,比赛中断。这时,一名男童迅速打开阳伞,为小德遮雨。小德见状,微笑着招呼男童同坐一椅,并接过雨伞,将自己的球拍交给男童握着,使他俩的身份立即换位。接着,小德又递一瓶饮料给他并与之“碰瓶”,乃至谈笑甚欢。少顷,小德将目光转向看台,示意观众向男童致敬。于是掌声四起,经久不歇……这巨星和小童友好温馨的一幕,是多么令人震撼啊!
说来不好意思,我这个业余球手,也曾当过一回“球童”,且是给2014年6月8日刚获得法网女单冠军、俄罗斯美女网球名将莎拉波娃捡球,有幸?
那是莎娃16岁时的事。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初夏的阳光明媚,清风习习。我和一伙球友,由李时勤教练陪同,在虹桥路仙霞网球中心练球。这是我们每周约定的日子,已经坚持了10年。我们的水平虽已能“单飞”,有的还在带学生,但师徒情笃,总喜欢黏在一起。不一会,忽听有人在喊:“莎娃出来训练了,快看美女哇!”于是,我们涌向东片场地,隔着网墙看莎娃如何赛前练习。
莎娃是为参加上海女子巡回赛首次来沪。她这天练的是“上手发球”,陪练是她的启蒙教练老爸。发球,是网球战术异常重要的一环,它是指球手在发球区域,用拍子将抛起的球击入对方场地的技术动作。它既可直接得分,还能控制对手取得主动,因而高手们无不视发球为制胜手段。不多时,莎娃练得满脸汗珠,莎爸叫停休息,不料他竟走至我们面前,语速极快地说了一串听不懂的话,幸好团队中一位绰号“乡下老板”的,早年曾跑俄罗斯卖过皮茄克,学了一点俄语。他说:“莎爸是在问有谁愿意做球童,给他女儿捡球?”李教练当即点名叫我和“老板”担当此任。
这是美差,也是累活。莎娃每次训练两小时,发球千余只,即便我和“老板”各捡一半落球,也会累得趴下不可。我自然明白李教练的“用心”,因为这段时间我也在“回炉”发球,我的抛球与击球的衔接总难使他满意,现在他让我体验一下球童甘苦,近距离细察名家门道,也许不无禆益。
我和“老板”分工,他在底线,我在中场。奇怪的是,莎娃的球尽往端线打,较少落在中线,忙得“老板”不亦乐乎,大汗淋淋,我倒显得安闲。我趁暇侧目偷睃莎娃击球英姿,思绪不由在“穿越”——花季的莎娃,身长1米88,比1米85的费德勒还要高些许,因长得匀称,让人不觉身高马大,相反却是面容清纯,仪态窈窕,服饰讲究,活脱脱一个时装模特在打球!时近中午训练结束,莎娃赠我们两只签名球致谢。
如今我常傻想,哪天李娜能来上海,再给她当一回球童,不知是何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