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惑1:没书面作业,怎么算复习?
“看到孩子回家读读书就算‘作业’,我们担心啊,就自己找教辅,设计书面作业,但好像收效也不大。”闵行区平南小学一名全职妈妈直言。
平南小学校长、资深语文教师张小娟理解这名妈妈的困惑——每个孩子薄弱环节不同,即便做很多教辅书,如果不在“点”上,只是浪费童年时光。“回家不布置书面作业,不代表在校没有笔头练习,这要求我们老师调整教学模块。”
“我出一个提手旁”“我出一个立”……在徐汇区康健外国语实验小学的一堂一年级语文课上,一场有趣的“字牌”游戏开始了。教室外墙贴着各式语文“作业”——画画写写“读后感”,给汉字换上不同的部首“新衣”。“学校不留书面作业,开学第一个月,很多家长确实担心。”语文老师杨丽坦言,经过几次家长进课堂活动和课后评价表沟通,家长渐渐意识到:一年级,学得有趣比学得多更重要。
■ 困惑2:学得少,一入学就落后?
康外小学常务副校长沈燕泓介绍,公办小学对口入学的孩子学前基础参差不齐。但是,只要课堂设计得当,这种差异性反而可以成为一种“教学资源”。老师们让孩子互相批改课堂练习,圈出错误,这样,学得快的孩子得到了巩固,“零基础”的孩子则能学到同伴身上的优点。
在平南小学,新生入学后不久,一场有关认知、语言、运动等各方面的测评就开始了。通过阅读领域的测评,老师们发现:阅读量大、阅读内容广泛的孩子学科表现相对优异;仅仅阅读教辅书的孩子,学科表现反而较弱。闵行区语文教研员朱新亚认为,这样的结果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能否将几百字的短文读通读透,体现的是孩子们的专注力,这是影响其今后学习能力的关键。
平南小学向一年级学生推荐了94本经典读物,家长在班级QQ群上传孩子课外阅读视频,并由老师点评。一(6)班男生陈宇轩学前没有上过任何培训班,但是在爸爸妈妈指导下,养成了“左手按书右手移”的朗读法,受到大家欢迎,小陈也从阅读中迅速起步,成了班上的学习小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