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9:新民环球
     
本版列表新闻
婴儿过度哭闹影响大脑发育 父母必须全天候“有求必应”~~~
婴儿过度哭闹影响大脑发育 父母必须全天候“有求必应”~~~
婴儿过度哭闹影响大脑发育 父母必须全天候“有求必应”~~~
婴儿过度哭闹影响大脑发育 父母必须全天候“有求必应”~~~
     
2012年07月1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婴儿过度哭闹影响大脑发育 父母必须全天候“有求必应”
孩不离身:育儿“圣经”还是“谬论”
袁原
▲西尔斯提倡的亲密育儿法强调母亲必须时刻将孩子带在身边,对孩子的需要有求必应   本版图片GJ
  文/袁原

  美国儿科医生威廉·西尔斯是最成功的育儿专家之一。他与妻子合著的《西尔斯育儿经》畅销20年,18个译本在全球售出1500万册。他们倡导的亲密育儿法被不少父母奉为“圣经”,但究竟有多少科学依据,无人追究。《时代》周刊最近试图客观还原这种育儿法的真面目。

  亲密育儿或许太疯狂

  乔安妮·博勒加德是个身心投入的母亲,总希望把最好的给孩子。

  最初打算要孩子时,她怎么都怀不上,为此她辞去会计工作专心备孕。怀上孩子后,她选择在家生产,而且压根不考虑无痛分娩。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她严格按需母乳喂养,只要孩子需要,随时随地喂奶。

  博勒加德再次怀孕时,女儿已经1岁多,但她仍坚持母乳喂养,结果险些因荷尔蒙失调而早产。即使如此,她仍没有给孩子断奶。今年3月产下一名男婴后,她同时母乳喂养两个孩子。

  回首没有孩子的生活,博勒加德感慨自己变化之大。她与软件工程师丹尼尔2004年结婚,之后二人“过着典型的雅皮生活”。他们每周都“约会”,各自有着精彩的社交生活。有了孩子之后,这样的生活不复存在。近3年来,博勒加德只有一次将孩子托付别人照看,那是她生老二的时候。“我从没想到会这样喂养孩子,”她说,“以前看到有父母这么做,我觉得他们的育儿法太疯狂。”

  在不少人看来,博勒加德的行为确实“疯狂”,却符合亲密育儿法主张。与以往注重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育儿理念相比,这种育儿法更强调父母的全身心投入和牺牲精神。亲密育儿法兴起于近20年,逐渐为主流接受。即使未曾听说过这种说法,不少父母的育儿理念也深受其影响。母乳喂养、母婴同眠和“孩不离身”被认为是亲密育儿法的三大理论基石。

  这种育儿理念认为,婴儿的每一声啼哭都是求助的呼喊,父母万万不可置孩子哭闹于不顾。笃信者因此坚持母乳喂养直至孩子二三岁,让孩子与父母同床睡觉,或者将婴儿摇篮放置于父母床边,平日则随时将孩子抱在胸前或背在身上。

  亲密育儿法影响颇广,但也争议不小。在美国,两年来已有3本著作专门反驳亲密育儿法的部分主张。目前,争论主要集中于女性究竟该如何处理事业与家庭的关系,与50年前西方女权主义高涨时的社会讨论相似。

  推广者童年经历多舛

  亲密育儿法惹来不少争议,其主要推广者、美国儿科医生西尔斯却逐渐为世人淡忘。20年前,他与妻子玛莎合著《西尔斯育儿经》时,已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儿科医生,玛莎是护士。两人都出身于美国中部小镇的天主教家庭,都由单亲妈妈带大,童年生活都谈不上幸福。

  西尔斯一个月大时,父亲就离家而去,再没回来。他从小寄居外公家,母亲忙着照顾服装店生意,将他的教育完全托付给天主教学校。“妈妈希望我守纪律,学校修女们让我严守规矩,”他回忆,“我至今记得修女掐着我的肩膀说:‘老实点儿。’”

  他很早就开始勤工俭学,修剪草坪、打零工,尽可能多赚些钱缴学费。“老实说,我那时候觉得童年糟透了。”他说。

  西尔斯最初想成为一名神父,高中毕业后考入一家神学院。由于渴望拥有自己的家庭,他最终放弃这个理想,转为学医。在就读的医学院附属医院,他认识了在那里当护士的玛莎。

  玛莎的童年更为苦难,4岁时父亲溺水而亡,母亲因家庭遗传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家里没有片刻清静。“我的家庭充满仇恨,不是大声吵架就是动手打人,”她说。

  西尔斯与玛莎认识3个月后订婚,6个月后结为夫妻。他们养育了8个子女:玛莎在医院生了4个孩子,另有3个孩子在家分娩,还有一个女儿是两人收养的。他们养育孩子时,亲密育儿法鲜有人知。当时盛行的育儿法鼓励父母从严管教孩子:按时哺乳、定时作息,切不可孩子一哭就抱他、哄他……

  西尔斯夫妻对此坚决反对。至今,西尔斯仍在其网站上称,“长期”、“过度”啼哭会损害婴儿大脑。玛莎还以自己的一个亲戚为例,称此人深受精神疾病困扰,正是因为婴儿时代哭多了损伤了大脑。

  1975年,西尔斯读了一本名叫《闭联集》的书,初次接触亲密育儿法的概念。此书作者注意到,不同于西方儿童的乖戾任性,生活在委内瑞拉雨林的小孩都很听话。她将这归结于当地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在雨林中劳作时总将孩子背在身上。

  西尔斯从中颇受启发,结合自己当儿科医生的经历和育儿经验,他和妻子在1992年出版《西尔斯育儿经》,并以此为基础打造庞大的育儿产业帝国。如今,72岁的西尔斯每周两个下午出诊,定期更新自己的网站,参加各种育儿电视节目访谈,还代言从婴儿辅食到阿拉斯加野生三文鱼等众多产品。

  育儿经并无科学根据

  西尔斯夫妻有丰富的育儿经历:他们养育头3个孩子很省心,第四个孩子在婴儿时代常因疝气哭闹,还有一个儿子患有唐氏综合征……西尔斯常在书中以自己的育儿经历举例,这无疑加强了该书的可信度。“西尔斯夫妻啥没见过?”读者们通常抱有这样的想法。

  然而,西尔斯夫妻奉行的亲密育儿法在学术界并没有得到全面认同。他们认为纯母乳喂养最为有益,母亲们应该依照婴儿需求予以哺乳,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持续母乳喂养至孩子2岁或3岁。美国儿科学会基本认同这一观点,主张在孩子6个月大之前纯母乳喂养,之后何时断奶则因人而异;如果持续哺乳,应在6个月之后为孩子添加辅食。

  西尔斯坚持,父母应该在第一时间对孩子啼哭作出反应,否则可能造成“有害神经的影响,进而对大脑部分发育造成永久损伤”。然而,他用以佐证的大部分学术研究仅以幼鼠为实验对象。学术界目前较为统一的观点是,适度、短时啼哭不会造成婴儿脑损伤。

  西尔斯反对使用任何带护栏的婴儿床,称这是囚禁孩子的“牢笼”。他主张,婴儿摇篮应该紧贴父母大床摆放,或者让孩子与父母同床而眠。公共卫生部门却郑重警告,同床而眠极易造成父母压伤婴儿或令其窒息,婴儿猝死发生的风险也显著增加。

  然而,亲密育儿法的诸多理念如今俨然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母乳喂养的益处已成基本常识。西尔斯推荐的婴儿背带几乎成为必备婴幼儿用品。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数据显示,不顾卫生部门警告,2005年全国2个月大的婴儿有近两成与父母同床睡眠,这在20年前不可想象。

  值得一提的是,享受充足母爱的孩子并非一定按照西尔斯的育儿理念抚养长大。他们可能喝配方奶粉长大,或许经常被放在婴儿摇椅中,但与那些由母乳喂养长大、时常被抱在母亲怀中的孩子相比并无显著不同。然而,大部分阅读《西尔斯育儿经》的母亲却不明白这个道理,担心如果不随时抱着孩子、立即安抚他们的哭闹,就会对他们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目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职场方圆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新民环球
   第A30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1版:新民环球/人物·博览
   第A32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1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12版:家装之窗
   第B13版:地产新闻
   第B14版:地产新闻
   第B15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6版:新智
   第B17版:E生活
   第B18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19版:E生活/数字世界
   第B20版:E生活/家电生活
   第C01版:新尚
   第C02版:城市品质
   第C03版:新尚假日
   第C04版:品牌专题
   第C05版:酒店HOTEL
   第C06版:标志产生
   第C07版:新尚橱窗
   第C08版:新尚旅友
   第C09版:新尚画报
   第C10版:创意单品
   第C11版:秀场故事
   第C12版:现场表情
   第C13版:男士部落
   第C14版:新尚专访
   第C15版:明星潮事
   第C16版:走近大牌
孩不离身:育儿“圣经”还是“谬论”
亲密育儿法引发争论 妈妈们分站三“阵营”
热点锁定:
导读
新民晚报新民环球A29孩不离身:育儿“圣经”还是“谬论” 2012-07-13 2 2012年07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