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7月1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饮酒与健康的是非曲直
杨秉辉
  ◆ 杨秉辉

  酒,是一种世界性的饮品,除了一些因宗教信仰而禁酒的地区以外,世界各地无分东西南北、欧亚美非,无不有人饮酒。如今的中国人大多不信宗教,政府除了禁止“酒驾”之外,并无其他禁酒的条例,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酒文化”的幌子下,中华大地一片“泽国”。以致中国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亚洲及西太平洋地区“酒精危害的重灾区”。不过这一说法,并未引起国人的重视,甚至可能觉得不屑一顾,因为饮酒是一种“文化”,没有文化的什么组织何能置喙? 

  我等“文化”不够,所以只能从医学的观点来讨论一下饮酒与健康的关系。 

  饮酒与健康,是一个复杂的话题,首先,酒是一种包含多种成分的液体,各种酒类,除了酒精即乙醇是必有的成分(用甲醇勾兑的假酒例外)以外,所含有的各种成分并不相同。而各种成分对人体的健康影响也各不相同。人也复杂,一是各人对酒的耐量不同,二是酒中某物或对某一器官有利时又对另一器官有害。所以即使从医学的角度来说,似乎也难有绝对的结论,不过,虽说如此,但基本的观点还是有的。 

  饮酒伤身

  先说肯定的事:饮酒伤肝。酒精被吸收后,乙醇在肝脏中“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演变为乙醛,乙醛再在另一种叫做“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演变为乙酸,再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经呼吸和排尿排出体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代谢过程的中间产物乙醛,恰恰是一种肝毒性物质,能损害肝细胞,导致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乃至肝癌。当然,乙醛脱氢酶能转化乙醛,消除其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但人体的乙醛脱氢酶能力有限,饮酒量稍大即应接不暇。更何况据研究,东亚地区的人,如我国人,此酶活性(即能力)不强,稍一饮酒便面红耳赤,即乙醛浓度已在血中升高之像。无怪乎随着我国酒业的兴旺,治疗酒精性肝病的医业也发达了起来。 

  再说也是肯定的事:饮酒伤胃。高浓度的酒,直接刺激胃黏膜,使之充血、水肿,实际上是引起了急性化学性胃炎,可能导致胃出血。低度酒大量豪饮,也会导致急性胃扩张,引起呕吐,剧烈的也可引起胃出血,甚至食管下端黏膜撕裂出血。饮酒伤脑。饮酒稍多,人即兴奋了起来,但仔细观察,却是语无伦次、有失常态。其实,非是兴奋,而是高级神经活动受到抑制的结果。即或稍后清醒过来,也大多头脑胀痛,即是脑组织水肿尚未完全消退之故。不但酒醉伤脑,近有报导,有人追踪调查经常饮酒者,每次饮酒之量虽不致醉,但每日饮酒或经常饮酒,年老之后,老年痴呆、帕金森综合征(一种能引起不自主抖动的病征)等的发病率皆明显高于不饮酒或不经常饮酒者。 

  饮酒与癌症的关系也引人注目。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上海肿瘤研究所的流行病学专家即发现,患肝炎后继续饮酒者,肝癌发生率高,因此认为酒精为促癌物质。但近年的医学研究报告则指出酒精为肝癌的“独立致病因素”。“独立”致病因素,即:即使没生过肝炎,单是喝酒也会喝出肝癌来,也就是说酒精不仅是促癌物质,其本身即有致癌作用。也不仅是肝癌,在食管癌、胰腺癌的研究中都发现,嗜酒者此类癌症的发生率皆高于不饮酒或很少饮酒者。而在乳腺癌的研究中甚至发现;少量饮酒,注意,不是大量,也会使妇女的乳腺癌发生率增加。 

  酒精不仅伤肝、损脑、害胃,酒精对心脏也同样是有害的。酒精可引起心律,即心脏跳动的规律失常。酒精还能损害心肌,导致扩张性心肌病。 

  饮酒健身?

  但是就在对心脏的问题上,“挺酒派”打开了缺口。因为酒不等于酒精,用来作为饮料的酒不是化学实验室里的酒精。酒里还有别的成分,这些成分里就有对心脏有益的。说得最多的便是红葡萄酒里所含的多酚类物质中的原花青素,甚至直指为白藜芦醇。此物主要含在葡萄皮与葡萄籽中,而红葡萄酒系连皮带籽一起酿造的,故含此物。上世纪90年代初,有人研究发现白藜芦醇在人体内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俗称“好胆固醇”的那种胆固醇。这种胆固醇个儿小,能自由进出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甚至能将动脉粥样硬化部位的脂质“带出来”,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也即俗说“软化血管”的作用。甚至还有人提出一个“法兰西悖论”的说法,谓是法国人所食奶酪之类甚多,脂肪饮食绝不少于美国,但冠心病却较少。即因法国人多饮葡萄酒之故云云。 

  不过“反酒派”则指出:由于红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有限,欲达此疗效,必需大量饮用,如是则肝脏必遭酒精损害。说到此处,必定会想到能否从葡萄皮、葡萄籽中直接提取白黎芦醇,多多地加入葡萄酒中,或是干脆做成丸药吞了下去?美国一家著名药厂曾以为是蕴藏着的商机,斥巨资研究多年,惜乎至今仍无收获。当然除白藜芦醇外,在红葡萄酒中提到的另一化合物名檞皮黄酮,与白藜芦醇同属于原花青素一类,它们都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理论上可以延缓衰老;有一定的抗凝作用,可能有减少血栓形成的作用;甚至还有研究提到红葡萄酒有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有预防糖尿病的作用。不过,也有医学研究指出:抗血小板作用过度,会增加脑溢血的风险;而将在小鼠身上研究预防糖尿病的作用推算到人,则每人每天约需喝下一公斤红葡萄酒,事实上并不可为。 

  不过一些“挺酒派”也常引用一些流行病学资料,表明适量饮酒者其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率与病死率较低,不但低于饮酒过量者,也低于完全不饮酒者。而且这一现象似乎与酒的品种无关。所以“少量饮酒有益健康”之说,如今十分盛行。考其依据,大多缘于此类调查结果,尚无深入可靠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当然,亦有反酒人士指出,如今多数“少量饮酒”者,大多有稍好的经济条件、一定的知识水准,也多数是较多健康意识者。他们的饮食结构或较合理,或许也较注意运动,一旦生病,医疗条件或许也好些。冠心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较低,也未必是“少量饮酒”的结果。 

  不过适量饮酒能使人心情愉悦,也是好事。所谓健康也应包括精神健康,心情愉悦亦应为个中之意。其实世上之事,好坏、利弊,也常在于一个“量”字。“少量饮酒”的这个量如何判定,众说不一。有人曾汇总分析逾百份研究资料,将能最大获益而危害最小之量订为:成年男性每人每日摄入酒精之量应不超过24克、女性应不超过12克。此外,还有两条附加说明:一是不提倡以饮酒之法来“保护”心脏,因需考虑酒精对其他器官的不利影响;二是女性、尤其有乳腺癌家族史者最好不饮酒,因研究资料显示,即使少量饮酒也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 

  过量饮酒,会“酒令智昏”,但人是理性的动物,包括嗜酒,但尚未昏者,都应该能理解饮酒的利弊,作出正确的抉择。 

  摘自《自然与科技》2012年第3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目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职场方圆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新民环球
   第A30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1版:新民环球/人物·博览
   第A32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1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B12版:家装之窗
   第B13版:地产新闻
   第B14版:地产新闻
   第B15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6版:新智
   第B17版:E生活
   第B18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19版:E生活/数字世界
   第B20版:E生活/家电生活
   第C01版:新尚
   第C02版:城市品质
   第C03版:新尚假日
   第C04版:品牌专题
   第C05版:酒店HOTEL
   第C06版:标志产生
   第C07版:新尚橱窗
   第C08版:新尚旅友
   第C09版:新尚画报
   第C10版:创意单品
   第C11版:秀场故事
   第C12版:现场表情
   第C13版:男士部落
   第C14版:新尚专访
   第C15版:明星潮事
   第C16版:走近大牌
关于饮酒与健康的是非曲直
复地·御西郊本周日正式“公开预订”
烟台开建国际化社区
《新民地铁》置业俱乐部
新民晚报阅读B08关于饮酒与健康的是非曲直 2012-07-13 2 2012年07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