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同事森美,工作勤奋努力,但个性偏执,为人敏感多疑。上班穿件新衣服,如果你们不夸她,要一天不开心,觉得你们是妒忌她;如果你们夸她,又觉得是虚伪的奉承。
有次在某酒店开研讨会,服务员续茶慢了点,她刚好坐在旁边靠过道的位置,领导就示意她给大家续下茶,这在我们看来正常不过。没想到回到办公室,森美怒气冲冲地抱怨,这种倒茶的活,竟然叫我去,把我当服务员使唤!
临近圣诞节,大家互发祝福短信,我收了条朋友的短信,打开第一句就是:“我们以后不要再联系了,你自己做了什么你心里清楚!”看到这我心里咯噔了一下,心想我没得罪她啊?接着往下按,就看到下面一段,大致意思是:医生说我血糖过高,不能碰甜的东西,而你是我最甜的朋友,祝你圣诞快乐!
原来又是那种先贬后扬的搞怪短信,觉得蛮有趣的,立马转发给办公室同事。大多数同事只是开开心心地回敬了一条类似的祝福短信。也有几个同事回复我,说我反省了半天觉得自己没做过对不起你的事情啊!我笑着回复:怎么这点耐心都没有,才看了半条短信就回复!
只有森美,突然冲到我的位置上,指着我的鼻子叫我把事情说清楚!我懵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是短信的原因,连忙解释。其他同事弄清原委后纷纷劝她,这才罢休。
从这以后,同事们对森美敬而远之。后来森美怀孕生孩子后,婆婆过来带孩子,紧张的同事关系再加上婆媳关系,她患了严重的焦虑症,最后不得不离职休养。
所以,如果公司能提供专业的入职心理评估,不但能给用人单位提供一个筛选的标准,也能给员工营造一个相对融洽的工作氛围,还可以给心理健康欠佳的员工提示预警。但问题是,很多公司所提供的入职心理评估并不专业。
我曾应聘过某知名运动品牌的设计,面试完以后,HR给了我一份卷子,有点类似于心理测试题。大多数题基本忘了,只记得有一道题是让你用阿拉伯数字从1写到100。勉强答完,半个月以后,收到这家公司的Offer,但考虑再三还是拒绝了。除了其他一些因素以外,这份不专业的心理测试题,也令我对这家公司的印象大打折扣!
我的一位学生在做了入职心理测评后,被报告定义为冷漠、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而事实上,他却是个很热心很阳光的男孩。更悲剧的是,这位学生不但被这家公司拒绝了,而且后面几家公司都以类似理由拒绝了他,说明第一家公司公开了他的心理测评信息。
所以大多数求职者反感的,并不是入职心理评估,而是某些看似专业实则不专业的心理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