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王勉几十篇散文新作,不由得感叹,王勉的感悟变得深刻犀利了。前年曾拜读王勉的散文集《印象》,百余篇散文,文字优美,感情真挚,具有情真意切的感染力。从2010年8月起,王勉在上海一张报纸上辟有散文专栏,每周一篇。至今已有近百篇。近观王勉的新作,增添了深刻犀利的特色。如《不该让鲁迅撤退》一文,对语文课本删减鲁迅经典文章《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作者发出了这样的议论——
鲁迅的文章是每个成长在和平年代的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犹记得当年学习《药》一文,就曾经让年轻的自己为鲁迅犀利的文字和对祖国的深挚情感所感动。“血馒头”本不是药,但却被无知的人当成了药。如果这血馒头只是“童子尿”、“符灰”一类胡诌的治病偏方也便罢了,殊不知这其中却凝结着革命志士的鲜血。革命者们为了大众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死后却要接受人民大众“凌迟”,想来不由得令人唏嘘不已。
王勉进一步叙述道,鲁迅的文章本不是以文字和情景的优美取胜的,而是善于将事物的本质撕裂了给人看。课本中收录的风景散文美则美矣,与鲁迅的文章一比却未免相形见绌,成了毫无生命光泽的提线木偶。而鲁迅的文章固然涵义深峻,有些词句也难免晦涩,但却不失其故事性和幽默感。诸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或是《阿Q正传》一类的文章,其实是极适合于低年级的学生们阅读的。而《记念刘和珍君》一类的文章则可以完全选入高年级的语文课本,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去理解那个“吃人的社会”的种种黑暗之处。
文章结尾时,王勉抒发了自己的思考:鲁迅是真男子,鲁迅的文章是真文字。现在虽然已不是血腥恐怖的战乱年代,但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神经麻木、坑蒙拐骗已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尤其是在青少年中间,也在温水煮青蛙似的暗沸着。鲁迅那令人胆寒的投枪还不能入库,鲁迅那虽苦口但却使人清醒的良药更不能草率地扔掉。
只要丑恶在,鲁迅还不能走。
这些话酣畅淋漓,很有张力。很可能是王勉年岁渐长,阅历加深,看问题比以前更深了一层,这是很可喜的。
再如在《大师的淡定》一文中,王勉对巴金《激流三部曲》的评价是:“新与旧的冲突,进步与守旧的碰撞,是一个时代的基调。也只有乳虎般的少年和潜龙般的青年敢于打破旧的桎梏,去迎接民族的新生。”“可以说,我们在书里看到的是被撕裂了的赤裸裸的社会黑暗,而激扬的文字则将进步青年的心事用 ‘呐喊’的态度宣泄了出来。”这样简洁明快的文字,充满了力量。
作者最后抒发感悟:“从激情转向冷静,从革命转向生活,革命青年的成长历程也是巴金文风不断成熟的过程。只有当作者真正隐退在了文字的背后,读者才能够还原一个自己臆想中的世界。大师的淡定,留给读者的是深远的思索与探究。即使那个时代已经悄然远去,巴金笔下的艺术世界却得以拥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王勉原先妩媚深情、娓娓倾诉的优美文字,一变为铿锵有力、快人快语的风格,呈现出思考的深度和思想的力量。让我们期待王勉更多的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