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寿珍最有名的代表作是掇球壶。
该壶堪称紫砂光器中的经典之作。犹如大、中、小三个圆球垒叠,显得稳重圆润,丰满精致;有一种俯仰天地、器宇轩昂的气度。它简洁,似又繁复,而繁复又消融于浑然一体的简洁之中。整个器型雄浑大度,又波澜不惊,体现了平和、清静、无为的道家精神。后世的紫砂艺人都把它奉为经典,就像初入门的美术生,必得画维纳斯一样。它后来被送到美国旧金山,又送到芝加哥,获了多少奖,程寿珍自己也记不清了;反正小卒过河只管冲,至于给中国人挣了多少脸面,程寿珍还没敢把自己的一把小壶跟一个国家联系在一起。说实在话,那些身外的荣誉对于程寿珍的日常生活来说,基本没有什么影响。那印着洋文的奖状,不就是一张花纸头么?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晚年的程寿珍坚持做壶,一日不辍。很可惜他做不到气定神闲。人活着,一瓢一饮,稻饭羹鱼,是非常具体的活计。窑场上的人说他70多岁还能吃猪头肉,为了这一口鲜美的猪头肉,他的手也不能歇着。如此能吃,表明他身体好。譬如刘海粟,93岁时,他还能吃一大盘鸭屁股呢。有资料说程寿珍70岁后只做三款:掇球壶、仿鼓壶、汉扁壶。创作基本上停止了。那三款壶,最能显示程寿珍的功力,但也表明他的晚年很无奈,客户要求他做什么,他就只能做什么。他有时还有创作的灵感,偶尔还想翻翻花样。但客户不买帐:“你做别的,我们就不要了,那不是你的东西。”搞艺术的如果不能随心所欲,让人尽兴歌哭,不能放开心怀、酣畅淋漓,那是多么遗憾的事情。一个艺人到了晚年,最怕病,其次怕穷。程寿珍一辈子穷够了,猪头肉可以狠狠心不吃,但他不能不为子孙考虑,所以他晚年不敢创新,亦步亦趋地重复自己。他儿子盘根,倒是继承父业,也做壶。据说程寿珍晚年镌了一方印:“八十二老人”。但权威的资料表明,程寿珍只活了75岁。于是又有人说,那方印是别人所赠,是朋友们希望他活过80岁,那样的话,寿珍就可称寿星了。那个缺医少药的饥馑年月,人活七十就称古稀。82岁,比今天的100岁还不容易。程寿珍难得地做了一辈子壶,他当然非常希望自己能闯过82岁大关,民间有个说法,人过八十二,阎王管不住。意思是过了八二大坎,可以向百岁挺进了。真要这样,程寿珍就是紫砂界的一个世纪景观。所以他把那枚印章打在壶上,一是给自己打气,也是不让壶迷们失望。有同道背地里取笑他倚老卖老,其实这完全可以理解。
和所有的父亲一样,程寿珍也望子成龙。然而技艺可教,气息却是不能传授的。程寿珍的宝贝儿子盘根,倒是学会了依葫芦画瓢,他也做那掇球壶,偷偷把父亲的印章打在壶底,然后拿出去卖。行家一看就觉得气息不对,古朴、精气、定力,都不见了,此掇球,非那掇球也。天下壶手千千万万,程寿珍却只有一个。太多的壶消失了,老爷子的掇球壶传下来了,一直传到今天,令许多壶功平庸的艺人不敢染指。一个艺人需要留下多少心血,才能在壶里留下自己?人去了,那些精气神,还明明白白地留在壶的每一个细节里。之后许多年,但凡严厉的师傅教育徒弟,常常这样说:“有本事,做一把掇球壶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