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是一个有多种意义的概念。在自然界,老化是一种随着时间进程而出现的衰退、陈旧和淘汰的自然规律。
人和物质都会老化,人的老化是因为细胞的衰老。人的细胞分两大类:干细胞和非干细胞,尤其是干细胞的衰老会引起人体的老化。许多材料,特别是高分子化合物会老化,由于在外界条件(光、热、空气等)作用下,因化学结构受到破坏而导致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的减退。为了延缓材料的老化,可在生产时添加防老剂。当今有一个很时髦的词汇———年龄结构老化,这是一种转义,指人群中老年人比例增大。
根据现代端粒学说,由于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端粒长度随着细胞的重复分裂而减小,致使细胞不再分裂。端粒被称为“生命时钟”,因为端粒的长度在决定细胞的寿命。但人们也发现有一种核糖蛋白酶,能通过自身的RNA(核糖核酸)模板合成端粒DNA,将它们加到染色体末端,从而加长端粒,延长细胞的寿命。这种核糖蛋白酶被称为端粒酶。已经有科学家克隆出能控制端粒酶活性的基因,通过这种基因有望获得端粒酶控制剂,用以激活端粒酶、阻止端粒的丢失,使细胞维持分裂。要是能将人体各种干细胞端粒长度控制到“年轻水平”,同时调控DNA的甲基化、细胞氧化等其他因素,人也就实现了“返老还童”。这是人对自身老化的干预,让老化按人的意志和计划进行,所以也可称为计划老化。
除此以外,在垄断资本主义初期也曾经流行过“计划老化”这一概念,那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有意识地在产品中埋伏薄弱环节,采用快要过期的溶液或质量较差的原料等,使产品“按计划”磨损、老化、报废、淘汰,许多产品往往在过了保质期不久就开始出毛病或者功能不全。
要实现产品的计划老化(或称计划报废),只有在生产和销售垄断的条件下才能行得通。比如,当产品坏了需要修理时,修理费非常高,或者根本没处修理,于是用户被迫再买一件新的。与此同时,制造商为了不断销售产品,也不断推出“新产品”———很多只是在外形和个别地方稍有不同,但能唤起顾客的“追时髦”欲望。对于消耗品来讲,不存在提前磨损等手段,那么就从包装器具着手,如将沐浴露或沐浴添加剂的瓶口开得很大,让你一不小心就倒上很多;再如番茄酱的瓶子总是倒不尽,老有一定量留在瓶里被连瓶一起扔掉。
有一个经典例子:二十世纪20年代初,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灯泡生产厂都联合起来,组成了“弗布斯-卡特尔”(卡特尔———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统一将灯泡的寿命限制在1000小时,直至1941年,在世界反卡特尔法等多方力量的反对下,“弗布斯-卡特尔”才被迫解散。
同样一个老化问题,前者希望延缓(人的)老化,后者设法提前老化,但都是有计划、有意识的行动。不过,需要提醒后者的是:不要昏了头去害人,骗、诈是良知的堕落和人性的倒退,会受到全世界的谴责和惩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