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我曾住四川北路,三十多年后又搬回四川北路住了。人生轮回,沧桑知多少?此处不提,就说说对四川北路的新印象。
以前对“歌舞升平”这个词的感觉,好像都是对豪门贵族奢华生活的形容。今天我所见四川北路上的“歌舞升平”,却是当今平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原来的虬江路四川北路上,大概十多年前来了一个大拆迁,把原址上的棚户区居民动迁了,摇身一变改造成了四川北路公园。绿茵成片,假山溪水蜿蜒曲折环绕自如,整个公园设计呈八卦迷宫,有山石路,木板道,也有小铁桥。公园各处,传来不同太极音乐和各种拳术的伴音。上空还横着一条四号线轻轨,不时有隆隆声响起,与地面安然和谐自娱自乐的歌舞声,构成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每天如此,且不断流动着。
清晨,走进公园,打羽毛球的不少,有的还自带球网,在两边的树上一扎,俨然一个天然环保的羽毛球馆。另一半是各种打拳与练健身操的,陈式、杨式、四十二式、八五式、竞赛套路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早晨这里的主角多为中老年人,年龄在45岁到90岁不等,他们三五成群,也有十多二十人为伍,都以健身为目的,没有一丁点商业气息。能者为师,师傅对后生学拳教拳,都不会收一分钱。
白天,这里人群开始混合,以青年人为多,也有些许中老年人在此歇息。青年人在这里,有在庇荫处谈恋爱的,更多的是穿着职业装跑来跑去搞推销的。发传单,做广告,搞活动,公园又变成商业竞争的平台,房产中介、健身、化妆品、手机等促销形态不一而足。上午和下午,这里的节奏变得快起来,促销人员在公园里像泥鳅一样不停地穿梭,盯着各自的对象追逐不放,耍嘴皮,玩忽悠。这时候,这里已不像公园,更像是竞技场。
到了晚上,又换了一拨人群,以外地打工者居多,也有一些本地的中老年人。
7点钟一到,四川北路公园就成了路边卡拉OK场!三五成群,甚至几十个人围成一圈又一圈。带音响设备的主儿都是上海人,音响设备装在助动车上或者残疾人车上,两个音响喇叭左右支开放好,用的是电瓶。唱一首歌五块钱,老客户4块钱,好像在自家一样,唱得欢畅,还有观众欣赏喝彩。
其实,这就是一个平民百姓表演的舞台。进不起钱柜和夜场而又喜欢唱歌发泄的人,在这里找到了知音。在那里,至少有5-6个唱点,声音分贝有点大,老歌、红歌、新歌、流行歌、民族歌的歌声划破了四川北路夜空……公园各个角落,还有不少跳舞的群体,有交谊舞、街舞、踢踏舞,也伴有音乐。唱歌的,跳舞的,观赏的,看热闹的,每个“歌点”,欢乐的人都悠然自得,洋洋洒洒,祥和怡乐,井然有序。这样平和的场景,是真正的自娱自乐。
我在想,这样的歌声,真正飞入了寻常百姓家。百姓,也找到了自己健身寄情欢娱的舞台。感谢政府为百姓提供了这样一个祥和的平台,当然,晚上的分贝还需控制,管理更需跟上——人民公仆在这里能找到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