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很不同
东方艺术中心与威尔士BBC乐团商定了把演出季闭幕音乐会定为“逍遥”性质后,通过各种渠道对听众发布了“可以拍照、乐章间可鼓掌、可以任意进出场”等告知。因此,昨晚的演出还吸引了不少媒体人士前来看“热闹”,听众席更是几乎座无虚席。音乐会安排了中英两位主持人,乐声未起,乐手便亮出了威尔士的“红龙”旗,主持人解释为威尔士“红龙”前来庆贺中国龙年。如此小插曲,迅速拉近舞台上下的距离,听众也显得活跃起来。只是指挥家蒂埃里·菲舍尔登台挥棒后,小插曲就再也未能重现,听众安静地沉浸在音乐之中。
听众仍被动
在英国BBC旗下的五大乐团家族里,威尔士BBC乐团并非出类拔萃,但长年的积累和频繁的演出,让他们同样拥有不俗的水准。为使这台音乐会能“逍遥”起来,乐团没有演出大部头的交响曲,曲目大多耳熟能详,而且出自不同时期的美国、法国、奥地利、俄罗斯、英国、中国的作曲家之手。从第一首伯恩斯坦的《坎迪德序曲》开始,就能感受到身为首席指挥的蒂埃里·菲舍尔果断、有力的指挥风格,乐团的声部也由此显得层次清晰、饱含力量。但是,除了习惯性用掌声表达自己的情绪,听众在大部分时间里仍处于被动欣赏状态,即使是聆听情感强劲的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组曲选段,也只是掌声更为热烈一点而已。
有人敢释放
大概是看到听众们在上半场情绪平静,来自威尔士的那位女主持人和上海主持人张明有点不大满足,在下半场开始前,特地介绍了伦敦逍遥音乐节的“狂欢”特点,这才使得少数听众在接下来的演出中,有意释放自己的情感。普罗科菲耶夫的《古典交响曲》乐章间,终于有了让人为之一笑的掌声;单簧管演奏家出场演奏莫扎特的协奏曲选段时,听众席出现的欢呼声让他脸上浮出老朋友重聚般的笑容;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奏响时,有听众甚至站起来随着节奏挥动双手,大有当“助理指挥”的意思。
多数感拘谨
不过,绝大多数听众仍然习惯用更加响亮的掌声来加入到热烈的气氛之中,或者频频按动快门,把现场画面收藏起来。在加演时,乐团奏起了《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旋律,听众中有人马上跟唱,但发现无人附和,歌声便隐没在了掌声之中。对此,音乐界人士颇有感慨。电台资深主持人张民权说:“我们的听众长期处于中规中矩听音乐会的状态,现在想‘疯’也很难‘疯’起来。”上音乐评人王似频则认为:“只能说,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听音乐会,最习惯的就是最适合的方式。”也许,换一个场合、加一点调节、多一点时间,古典音乐会也能让中国听众身心自由地轻松欣赏。毕竟,这是第一次。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