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语中,咖啡代表力量和热情。有时是精神需要。一个人发呆。三五知己闲聊。读书看报。成了一种概念。喜欢讲话,或讨论热烈的人,自觉坐在外面。可以争得很大声。服务员随叫随到。不会主动打搅。遮阳伞下一排排坐着。像电影院。座椅面朝大街。马路是舞台。恋人旁若无人拥吻。蓝天。古老建筑。橱窗里的古董。所有声音,人,物,气息,组成城市元素。想起电影《2046》里,张曼玉和梁朝伟咖啡馆里邂逅。
法国女孩琳达跟中国男友在露天吧相遇相爱。现在每周一聚都来这里。他问她,看过《云上的日子》吧。她点点头,说,条状木地板延伸到台阶深处,成片的绿茵地,老树上几朵未败的粉色花,对面池子里,喷泉下闪出一只黑色的猫。木椅。木桌。白色遮阳伞。曲折的小木桥。阳光从细密的叶缝挤进来……这里让我想起家乡。他笑着摸她的头。她说,上海很欧化。这里常常有人开派对。拍照摄影。我初到上海时,并不觉得陌生。我也喜欢西区那些小马路。深秋或盛夏,梧桐婆娑,咖啡馆门口的露天吧,大多是异邦客。很热闹。有次路过一家咖啡馆,门口立块小黑板,写着一句话——在那杯咖啡里,看到了上帝的脸。感动。
凯西从西班牙来,在上海一家外语机构做负责人。能讲流利的中文。她说,我们有时开会,或把课堂搬到这里。轻松。学习变得有趣。远远能听到老海关大楼的钟声。有时约了VIP到这里小坐,情致一高,谈什么都顺。接着又说,在这里坐久了,偶尔会感觉时空倒错。直到走进办公大楼的老式电梯,才回过神来。像在南欧的日头下,做了个懒散的梦。
意大利女孩克拉拉来上海三年,在一家外资公司做白领。她说,喝咖啡是习惯。正宗意大利咖啡要站着喝。最爱“ESPRESSO”,意即“快”。泡一杯只需10秒。很少量。两三口就喝完了。为什么呀。她说,意大利寸土寸金。咖啡馆遍地。统统设座,占地又费钱。干脆站着。你也可以坐,但要加收座位钱。上海的咖啡馆室内室外价钱一样。
咖啡馆在上海,不仅只是时尚。很多心理咨询,不去医院去咖啡馆,是一种新型理疗方式。曾患轻度抑郁的小静微笑着说。医院里人多眼杂,个人隐私无保障。与医生交流,短短二三十分钟,根本进入不了状态。后来选择咖啡馆。再没这些顾虑。医生像朋友,距离迅速拉近。她一直喜欢来这家有白色木格门的咖啡馆。老板是个40多岁的奥地利人。定居中国十几年。来得多了,大家熟识。闲时坐下来聊天。聊着聊着,她成了老板娘。
咖啡豆即使被烘焙研磨,依然有阳光的味道。坐在室外,让咖啡感受自然。咖啡馆还是一种个性生活方式。妮妮自称NOCO族——no office.coffee office。指把办公室搬到咖啡馆的人。她一脸严肃地说,如果看见有人耳朵上插着蓝牙耳麦,面前摆台笔记本,躲在某个角落,面前一大杯咖啡。千万别以为那是闲人。他们忙着工作呢。顿一顿,又说,我认识一个作家,她就喜欢在咖啡馆赶稿子。效率极高。让人想起油画《梵高的咖啡馆》。
上海人消暑讲究氛围。不想喝咖啡,来杯冰啤或是冰果汁吧。几口落肚。凉意一线穿喉。顿时气定神闲。马路对面的啤酒花园别具一格。像骄阳里行人的绿洲。逛街累了歇歇脚。下午小憩。偶尔遇到有画展或音乐会是意外的惊喜。许多露天吧挂块牌子,上面醒目一行字:非假日八点前happy hour(畅饮)。啤酒全部自酿,保证新鲜。有家露天吧的啤酒,口味随时令变换。老板是个德国人。有种加了冰激淋的啤酒,毫无苦涩感,泡沫丰富。蜂蜜啤酒也不错。最近一款汽水啤酒卖得火——就是超市里常见的老上海盐汽水,跟冰啤混起来,加柠檬片。不由感叹,生意经念得灵呀。最时髦要数鲜花啤酒——多是加工过的菊花、玫瑰、百合、桂花,加在啤酒里,单是颜色已足够赏心悦目。美眉们赶紧喝一口,幽香宜人。过瘾。